疫情期间,企业停工停产,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复工复产,对各地都是巨大的考验。
所以,除了经济体量小便于调整的宏观因素外,那些扭负为正、特别抗跌的省份,在应对疫情下的经济增长压力时,往往都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比如西藏和新疆,这两个地区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经济层面对外分工的依赖度相对更低,在疫情阻断市场流通的前提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反而可以保证生产的连贯性。
而且由于其人口规模和密度,都要小于绝大多数省份,疫情中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增速领跑全国并不意外。
宁夏、青海甚至包括甘肃,同样有疫情压力相对较轻的因素。事实上,这三个地区去年的增速,比我国上半年GDP增速(-1.6%)高不了多少。
再看贵州。作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省份,过去几年贵州一直是增长明星。上半年固定投资下降4.9%,旅游总收入下降75.2%,但GDP增速依旧达到1.5%。这是因为煤电烟酒四大支柱产业表现抢眼,且增幅不低,比如烟草制品业增长7.6%。
对比贵州等GDP排名靠后的省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反差有些明显,上半年GDP同比下降2.5%。
原因在于,一方面外来人口聚集的广东,前期的输入风险大,导致防控压力也大,直到现在仍然有较重的国际疫情输入压力。这多少会延缓复工复产的进度和效果。
另一方面,广东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在国际疫情和全球贸易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外贸受到较大影响,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1%。由于货物和人员流通受阻,很多外贸企业无法正常接单。
对比广东,同样是经济大省的浙江,上半年增速为0.5%,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浙江的数字经济较为发达,很多企业可以远程办公。另外,疫情导致的线下消费转为线上消费,拥有诸多电商的浙江同样是主要受益者。
至于辽宁、内蒙古、天津、海南等地,原本就处在转型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比如辽宁产业老化、人口流出,海南房地产依赖过重等,面对疫情的冲击,难免有进一步下滑的迹象。
这里还得提下湖北。一季度湖北同比下降39.2%,上半年同比下降19.3%,回升了19.9个百分点,可以说恢复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