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相继发生在校学生体育活动时突发意外身亡事件。对此,你怎么看?
在全民健身政策的指导下,学校也加入了重视运动的队伍,但是由于早前长时间的忽视,大部分学生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导致校园体育猝死现象一再发生,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类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首先,学校和家庭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从根本上造成了现代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局面。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占、学业压力过重,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更甚者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导致大脑极易缺氧,这给体育猝死埋下了隐患。
其次,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占比依然存在不足。介于体育猝死现象的发生,有些学校认为这是体育运动导致的,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往缩减运动量、降低运动频率、减少运动形式的方面进行,设置许多"温柔体育",结果造成恶性循环。
最后,急救意识和能力的欠缺导致错失黄金救治时间。在运动过程中的突然昏倒,很大几率是由于心脏骤停引起的,应该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但是,绝大多数人缺失急救知识,无法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
为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全方位的实施体育改革,培养意识,引导行为,让校园体育在素质教育上绽放光彩。
首先,学校和家庭转变教育理念,健全体育健康机制,在入校前或者进行大型体育活动之前,遵循"先检后测"原则,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体育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来安排合适的项目。
其次,学校要全方面的改进体育课程的相关设计。丰富校园体育项目,要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老师,除了把握课堂数量,还应保证课堂质量,走出温柔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与此同时,完善体育设施,根据学生年龄、身高等信息调整游泳池深度,完善急救设备,保证单杠等技能性设施和塑胶跑道的质量,从客观条件上杜绝体育危险。
再次,急救知识进校园、进单位。保证校医院的上岗医生均具有医师执业资格证。加强对全民实施急救医疗知识普及和培训,与此同时,将急救课程纳入中小学健康课程体系,并编写符合中小学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的急救教程。分年龄段统一教材和课程标准,保障急救课程质量和实效性。
最后,法治打消施救者顾虑。在现实生活中,心肺复苏使用率低的另一原因是施救者或学校方怕担责任,不敢为之。而目前,多地出台了急救类法规条例,以此来保证施救方的权益,应当将这些条例多加宣传和普及。
总之,不能一味的躲避,将校园体育圈进温柔的罩子,而是要转变长久以来重智教、轻体育的思想,从技术、设施、急救等方面给校园体育"托好底、踏清路",使青少年的体质强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