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么故事:有个老外是中国通,知道强拆、打酱油和俯卧撑,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超过20年,他说在中国的生活很刺激,每天都能看到各眼花缭乱的事情我猜,假冒伪劣食品肯定在“各种眼花缭乱的事情”之内。
我们的胃真是历经摧残:先是苏丹红、三聚氰胺,再到存续年的地沟油、滥用添加剂,近来又冒出皮革奶、镉米、“黄金蟹斗”……些日子才报道过染色黄花鱼、紫菜,今天又来个山寨版酱油。尽管在编采过程中,我们会把鉴别方法罗列出来,可我们都知道,依靠老百姓自己掌握方法鉴别,并不靠谱。不是就有业内人士,在听说“用白纸蹭来鉴别鱼染色”后,很不理解地说:“如果这样轻易就被识破,造假的还费那劲干啥! ”
在今天的稿件中,我们还是提供了鉴别方法,在呼吁多人来关心食品安全,从源头上制止食物造假,从销售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共同打响“保胃”战时,目前用肉眼细看,还是有点作用的。
“有一家调料行在挂着帘子的仓库里现场贴商标,然后转移到调料行销售,每箱获利几十元。 ”接到读者报料后,本报记者先后3次到本市一家批发市场的调料行暗访,最终揭穿了低价酱油的真面目。
当工商管理人员调查其进货来源时,女老板给出了颇有意思的回答:“我卖的酱油是从别人家借来的。”但从哪借来的,她说不清了。
不久前,市民高先生向半岛晨报报料平台反映,在本市一家批发市场里有商户出售价格低于市场价的东古牌酱油,他指出在这家商行所出售的酱油、鸡精等商品中有很多假冒伪劣商品,但是因真假品牌很难辨别,他只能确定“东古草菰老抽”是山寨货。
记者前往该商行摸清了销售价格,一箱“东古草菰老抽”是4瓶装,每瓶5升,一箱的价格是80元,而同一商品在其他商行的销售价格是93元,最低90元。报料人称他熟悉食品行业,对酱油的行情也有所了解,从价格上讲这种酱油存在很大的问题,别人卖90元一箱的正品才能得点微利,他们卖80元一箱肯定还会有很大的利润,他估计说:“一箱有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利润。 ”他还特意提到,如果是勾兑的酱油,它的安全性是没有保障的。
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重要细节,“有的商行仓库和卖场是一体的,但是这家商行的销售点和存货点是分离的,他们租赁了3个号段的商铺,其中77至78号是销售点,距此不远的70号铺位就是仓库,我发现这家的货架上只有几桶酱油,如果有顾客需要大量购买时,他们就到70号店铺去取货,在那里现场贴标签,然后转手就卖。 ”几经观察,他还发现存货的地点始终是用帘子遮盖着,其他人根本不知道里面的情况。
采访前,记者首先来到超市,对5升装的东古草菰老抽进行了仔细观察,还向业内人士进行了请教。原本以为山寨版酱油会很容易被识破,但是当记者第一次以顾客的身份来这家调料行选购酱油时,却一点儿也找不出破绽,放在货架上的老抽外观和超市所售的几乎一模一样,就连喷码的日期都十分逼真,从色泽上一时也无法甄别。
当日上午,这里的顾客并不多,记者询问时,在一堆货物中间的电脑显示屏上出现了记者的头像,原来该商行设有监控录像,这给记者的采访取证增加了不少困难。记者的询问也引起了对方的注意,很多问题都避而不答。
3月8日9时许,记者第3次暗访该商行。这时一位顾客转了一圈,购买了两桶5升装的老抽,女老板再一次来到遮盖着的店铺,掀开帘子的一角,一转身就拎出2桶酱油,收了40元,并开了收条。随后记者与这位顾客说明缘由,他表示愿意配合本报记者查明真相。
怎么证明是假的呢?经联系,10时30分许,记者与顾客来到大连一处专门销售东古酱油的销售点,但是售货员称她只能说他们销售的是真的,却无法证明记者与顾客带来的是假的。
能辨明真假的只有真正的销售商,于是记者又辗转找到了东古酱油大连总代理点。当天11时30分许,记者带着酱油找到了这家公司。负责销售的宋女士拿过酱油桶,看了看商标,撕了一下后她觉得手上黏黏的,根据这一点她很坚定地说,“这是冒牌的,但是桶里装的是酿造的,还是勾兑的,一时还无法确认。”随后,她安排供货人员,配合本报记者打假。下午1点,记者与工商管理及市场管理人员取得联系,一起来到该调料行。当顾客拎出酱油时,女老板承认这是她家卖的货,记者也在她家的货架上发现了一桶尚未出售的该品牌酱油,经厂家工作人员检查,这一桶也是假冒的。
随后,记者与管理人员来到那个挂着帘子的摊位前,女老板说这也是她家的,但是她说里面没有该品牌的酱油,记者查看了一圈,仓库里堆满了货物,但并未发现东古的商标和未贴牌的桶装酱油。
山寨版酱油是从哪里进的货?面对工商管理人员的询问,女老板说话开始语无伦次,她首先说自己并不知情,随后又说,“我卖的酱油是从别人家借来的。 ”当顾客当面揭穿她并询问从谁家借来的时,她又称“是小工去借的”。
下午2时30分,在进行调查取证后,工商管理人员及市场管理方给该调料行作出了处罚,首先封存两处摊位,在事情调查清楚前暂停营业,同时赔偿消费者的损失。女老板也表示配合调查,并向消费者道歉。
采访中,大连的代理商也向记者道出了他们的苦恼,东古酱油在市场上很受认可,但是山寨版酱油也屡禁不止,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这几年我们也在大连打过假,都是厂家总部那边派技术人员来检查,但是检查前总得和外界沟通,然后就不知道哪个环节走漏了风声,当来到售假点时,货物全部被转移了,几次打假都收效不大。 ”
酱油打假的另一个难点是,酱油是一种液体商品,要想鉴别其成分及浓度,需到专门的检测部门去鉴定,耗时费力。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能保证在超市出售的酱油是真的,而假酱油有可能是其他品牌的酱油贴上了东古的标签,也有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生产的,这需要监管部门来调查。
正因为打假如此之难,他们对半岛晨报、工商管理及市场管理部门以及消费者这次打假活动表示感谢,“我们一直在寻找打假的良策,你们这一次的行动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震慑了那些造假售假者。 ”
有4个特征可供鉴别:1桶的商标贴如果是不干胶粘的就是假的;2盖的顶部没有东古标示的是假的;3拧开盖后,盖的里面有汉字和字的是假的;4可以通过观察酱油的颜色和晃动后在瓶体的痕迹来鉴别。
厂家同时表示,现在的造假技术越来越高,建议市民到信得过的商场选购。
记者来庆新(报料人:高先生;线索费:100元)有奖报料热线824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