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要切实做好基层减负的"减法"和鼓励基层、向基层倾斜的"加法",以基层党建创新提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提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复杂的治理难题,其背后反映的是发展与治理这一对复杂的辩证关系。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有利于促进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资源要素在乡村场域的有效整合。基层治理越来越依靠官僚化的行政命令,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严重;农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乡村治理能人难寻、治理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基层权责不清,完成任务流于应付,等等都亟需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为基层治理寻求出路。
激发各类主体参与乡村发展治理。城市化促使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乡村振兴不是要改变或减缓城市化,而是要通过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发展,让农民在城乡之间有更多选择机会,增强其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农民对乡村的发展预期,农民不但能借助"半工半农"家庭生计模式获取最大化收益,也为在村和返乡创业发展的村民创造了条件,会促进相关人士扎根农村。要依托科研院所平台,壮大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加强乡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总之,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队伍参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把干部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基层干部庸政懒政背后有不同原因,应针对不同"致庸致懒"原因和干部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真正树立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针对年轻干部"不愿为""不会为""不敢为"的,要加强传帮带力度和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领导和普通职工交心谈心机制,真正激发年轻干部工作的热情和活力;保持其工作热情;针对部分得过且过,"等养老"的干部,要健全干部考评制度,合理设置正面考评指标和负面考评指标,把"作为"情况和考评结果联系起来,把考评结果和职级升降联系起来。引导"无为者"想为,鼓励"想为者"有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是一项重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