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如养老金上调、诊疗流程优化、油电气降价等民心所向的惠民政策密集推出,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产生了"有获得却无感"的"效果悖论":民生投入越多,群众意见越大。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忽视了群众的内心感受。破解"有获得却无感"的难题,关键要在公平感、认同感、温度感上下功夫。
一碗水端平,增强公平感。公平,就是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搞区别待遇。人可以忍受同样的贫穷,但却无法忍受不公平的待遇,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只有一碗水端平,让群众有公平感,群众才能有获得感,民生的投入才能收获民声的支持。但在现实中,个别地区个别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的问题,比如徐能华、孔咏春擅自选择性执行医保政策,结果困难群众医疗费用不减反增,这样的惠民政策因为不公平地实施反而变成了负担,怎能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还有的地方干部充当"好好先生",让精准扶贫变成了大锅饭,结果群众虽有获得,但却高兴不起来。因此,必须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公开地落实惠民政策,增强群众心中的公平感。
从群众角度出发,增强认同感。以往的政府管理多是自上而下的权威式执行,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政府内部上下贯通,效率较高,但缺点是群众参与较低,在基层执行时往往会出现执行难、政策偏差的问题,难以获得基层百姓的认同。结果是投入很大,收效却甚微。做基层工作,应多从群众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为本,弹性治理,多做服务。W市的摊贩治理,从之前的"执行难""不被理解",到后来城管工作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执行,为何?街道负责人的一句话道破了其中的奥妙:"好政策要落实好,对于遇到的各种问题,要站在群众立场想办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政策服务群众的鈥樧詈笠幻租�櫜拍艽蛲ā�"
关注民生细节,增强温度感。民生政策是要和民众生活打交道的,它不只是宏大叙事,更关乎群众的一餐一饭、一颦一笑,它不应该高高在上,不应该只是一纸文件,而应始终保持触手可及、感同身受的温度。因此,政策执行者应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将抽象的政策具体化,关注民生细节,比如群众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通过化解一个又一个的细节问题来走入群众内心,让心与心贴得更紧,走得更近。温度是会传递的,温暖了群众,群众也会温暖我们。
获得感不仅强调老百姓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更强调要关注老百姓内心的感受。只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做好公平感、认同感、温度感的建设,获得感才是完整的,才能真正获得群众发自内心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