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就是食品添加剂中的鲜味剂,是第一代鲜味剂,也是最重要的鲜味剂。鲜味剂可以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的风味,通俗地讲,就是“提鲜”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味精了,转而使用鸡精,鸡精的主要成分还是味精。同样,都是食品鲜味剂。鸡精与味精的区别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40%左右。
亚洲人很早就知道,各种浓汤可以作为调味品,用来增加食物的鲜味,比如鸡汤、骨头汤、海带汤等。1907年,有个日本人蒸发大量海带汤之后得到了谷氨酸钠,发现这个东西尝起来像许多食物中的鲜味。这个东西就是味精。
谷氨酸钠是个化学名,不了解的人有点担心。其实,味精(谷氨酸钠)只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本质上是一种提供“鲜味”的天然产物。在我国,是用玉米或者大米等粮食作物来生产味精的。
谷氨酸盐是谷氨酸的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但是,被束缚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不会对味道产生影响,只有游离的谷氨酸才会成为谷氨酸盐,而产生“鲜”味。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天然存在谷氨酸钠,比如酱油,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1%左右,而奶酪中还要更高一些。还有一些蔬菜水果,也天然含有谷氨酸钠,比如葡萄汁、番茄酱、豌豆,都有百分之零点几的谷氨酸钠。
1968年,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了自己吃中餐时的奇怪经历,大致是说开始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开始扩散到双臂和后背,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引发了世界性的对于味精的恐慌,被称之为“中餐馆并发症”。后来的科学研究没有证实“中餐馆并发症”的存在,但这个“流言”引起人们对味精的长久误解。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味精对健康有益还是有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上世纪70年代,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审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结论是:在通常的使用量范围内,味精没有安全性问题。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的类别。
食品监管机构认为至少在调味料的使用量上,味精对于人体没有危害。虽然许多报告和个案列举了味精的种种危害,但是这些危害还缺乏可靠的科学实验验证,因而没有被监管机构接受。
空腹大量食用味精,会有头晕现象发生,这是由于体内氨基酸暂时失去平衡,为一时性现象,若与蛋白质或其他氨基酸一起食入,则无此现象。 【相关阅读】 味精吃多了发胖 有偏头痛少吃冷饮和味精 怎样用味精 错用味精难求鲜 凉拌菜中不适宜放味精和鸡精 关于味精 主妇须知的5个常识 常吃味精和鸡精容易损害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