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废物交换中心和哈尔滨金泉环保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先后被列入名录。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有市里的文件支持,这两家“正规军”在回收废油脂过程中明显抢不过“黑作坊”。
哈尔滨金泉环保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李卫红说,与餐饮单位谈合作时尽管有文件和审批,但一些饭馆根本“不买账”,声称不管有没有资质,是不是正规,他们一直都有固定的人来掏油,不让其他人接手。而签协议的餐饮单位也有10%推脱没有废油。
这家公司掏油工人谢小苹告诉记者,如果下午4点钟以后去饭馆回收废油,会遇到不少“小蹦蹦”、小三轮或货车拉着蓝色大桶出入饭馆,“这些黑作坊白天一般不出来收油。”
李卫红说,一些大饭馆签了协议但一个多月都说没有废油,但工作人员在饭店门口看到“小蹦蹦”拉着蓝皮桶进去,装满餐厨垃圾和废油脂出来,只能干着急。
记者了解到,正规企业回收多次使用过的废油脂一般按每公斤1元左右的价格购买,对于下水管道的“地沟油”、隔油池和油水分离器中的废油脂一般免费清理、回收。而“黑作坊”每年支付给餐饮单位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的费用,来获取餐厨垃圾和废油脂的回收权,购买多次使用过的废油时价钱更高,正规企业在与其竞争中不占优势。
记者从哈尔滨市环保局有关部门了解到,正规废油脂处理单位回收油及产品去向各流程都在环保部门有备案,处于监管范围内,而“黑作坊”回收的地沟油流向令人担忧。
《哈尔滨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办法》规定,对未与废油脂处理单位签订协议、未将废油脂交由正规单位回收的情况作出处罚规定,但并未见到有餐饮单位受到处罚。
哈尔滨市环保局固废辐射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利祥说,现阶段不排除一些饭店受利益驱动,把餐厨垃圾和废油脂卖给黑加工点,这一年没有接到对黑加工点的举报,环保部门也没发现黑加工点,所以没有查处的案例。
张利祥表示,哈尔滨去年3月开始实施《哈尔滨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办法》,对餐饮业的规范管理有个过程,一下子铺开不现实。环保部门正积极推动餐饮单位与符合规定的废油脂处理单位签约,并把工作逐步落实到各个区的环保部门,操作起来需要时间。且环保部门人手有限,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管理,不可能只盯着油这件事。
一些被采访市民认为:“如何能吃的安全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既然有了规定就应该执行,办法出台一年多,大街上的‘小蹦蹦’、拉着满是油污蓝皮桶的车仍随处可见,怎么能用‘需要时间’来掩饰监管的不到位?”
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政策对正规废油脂处理企业给予了充分支持,但如果不能认真执行、有效监管,其效果不免大打折扣。在与“黑作坊”竞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果有关部门能加大对“黑作坊”打击力度,同时加大对餐饮单位与正规废油脂处理企业合作的推进力度,双管齐下才能规范餐厨废油脂流向,使餐桌远离“地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