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学前,涪陵区儿童福利院又帮融融找到了寄养家庭。
昨中午,记者在福利院老师带领下,找到了位于涪陵区乌江新村附近融融的寄养家庭。养母黄女士正在客厅绣花,融融和同年级的“弟弟”正在看电视。
“爸爸在哪里?”融融摇摇头,咬着嘴唇不说话,眼里已闪着泪光。“想不想爸爸?”小女孩停顿了一下,继续摇着头,紧紧抱着手中的玩具熊猫。这个玩具,是熊猫妈妈抱着小熊猫在玩耍。
“真的不想!”见记者再次提到父亲,小女孩只说了这一句话,但眼泪已经哗哗地往外掉。小女孩用摇头的方式表示,不恨养父遗弃自己。
融融不愿开口,但愿意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和年龄——涪陵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今年7岁。融融在纸上写道,自己还有另一个名字,跟养父姓,小名娟娟。融融抚摸着自己曾经的名字,泪水涟涟。
记者给融融出了一道作文题: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将最开心和最想的事写进去。
融融说,既然看不到爸爸,希望能写一封信给他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是最开心的事。”融融认真写着:过年了,爸爸你带我去公园放烟花,我很高兴。爸爸妈妈,我考试数学100分,语文98分。爷爷奶奶过得好吗?虽然我没在家里,但是我也很高兴。
信的最后,融融写了最想说的一句话:爸爸妈妈,我很想你们。
记者发现,在一份信件草稿上,融融写着:“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你们过得很好,希望爸爸再爱我一次。”
涪陵区儿童福利院陈院长告诉记者,融融的养父母付先生夫妇是武隆县的人。几年前不能生育的夫妻两人,跑到福利院收养了只有一岁大的融融。付先生在国有企业工作,妻子在银行工作。付先生十分疼爱融融,总是带着她到公园玩耍。
“她的画也画得好。”陈院长说,养父母很重视对融融的培养,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她学画。融融虽然才读一年级,但会写的字比别的同学多。
融融回忆自己在家里的生活:每天晚上陪爷爷奶奶看电视,平时陪妈妈逛超市。她在讲述这些的时候,紧紧抱着熊猫,眼睛望着窗外,透着渴望。
在这一切戛然而止之前,融融并不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孩子。前年,融融养父母离婚,融融跟着养父和爷爷奶奶生活,日子还是照样过,这个秘密谁也没有说出来。直到有一天,养父再婚,融融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付先生再婚后,对方也有子女。没有孩子的付先生还有生育机会,条件是要送走融融。一边是5年的父女之情,一边是能有自己的亲生骨肉“传宗接代”,付先生很纠结。最后,他选择再生一个。去年4月,付先生将融融从武隆送回涪陵区儿童福利院。
生活的落差,自己的身世,让融融不能接受。一段时间,融融不喜欢和人交流。
融融告诉记者,她到了夜晚会做噩梦,“我梦见有人死去,有人离开,我很害怕。”
融融说,到儿童福利院后,她常常陪隔壁的老人说话,他们很孤独。后来,熟识的一个老人因病去世了,她看到老人被抬走。从这以后,融融常常想起远在武隆的爷爷奶奶。
昨日,融融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画了一幅画。画中间,是一个戴着公主皇冠的女孩,旁边有一栋房子,蝴蝶在树丛中飞舞,鸟儿在天空飞过,头上有蓝天白云太阳。
从这幅画看出,融融很孤单,因为画中只有她一个人。同时,也表现出她渴望被父母关爱,渴望有一个家,渴望自己是家中的小公主。
福利院陈院长告诉记者,融融很讨人喜欢,很聪明,记忆力超强。
福利院黄老师说,去年9月融融读书后,学习一直很努力,十分要强,自尊心比一般孩子强很多。
如今寄养家庭的母亲黄女士说,融融平时很大方,成绩很好,但唯独有一件事不能提,“就是她养父母的事情,哪怕是说的别人,她也会不高兴或者默默哭泣。”
陈院长说,融融和养父母付先生夫妇已经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她这样的情况,算是被第二次遗弃,对孩子的伤害相当大。
对于融融,还是只有让她在正常家庭中成长,才是最有益的。
市婚姻收养登记中心数据显示,去年有819名孤残儿童被市民收养(其中200多名来自各区县福利机构),回归到平常的家庭中。目前,各区县福利院还有1100多名孤残儿童,他们中七成以上是女婴,需要我们的关爱。
市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称,有的人收养弃婴后,家庭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教育能力有限等等,无法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一些人由于下岗失业,因伤、病丧失劳动能力等,造成自身家庭生活困难,这些人就会将收养的孩子送回福利机构或直接送他人收养。“这种二次遗弃,给孩子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据悉,各福利院80%以上的孩子有残障,需要护工帮助才能生活。本周末,记者相继走访了万州、黔江、涪陵、梁平等地福利院,发现脑瘫、兔唇、肢体残障的孩子占大部分,他们很多只能在床上生活。
近日,本报和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关注孤残儿童·助养工程”的慈善活动,希望市民热心参与,共同行动起来,助养和帮助这些残障儿童。
“儿童助养计划”是在市民政局领导下,由重庆弃婴收养基金会主持开展的慈善项目,是为帮助孤残儿童提高生存质量的一项福利计划。
重庆弃婴收养基金会,由重庆市民政局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全市性的公募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