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项目办常务副主任:山洪工程作为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龙头工程,经过近3年投资建设,使得山洪地质灾害主要防治区的气象核心业务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在2012年“7·21”北京暴雨灾害、“5·10”甘肃岷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7·26”河北永年大暴雨以及2013年“4·20”四川雅安地震等灾害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中,山洪项目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重点防治区雨量监测网密度明显提高。新建区域自动站20016套,完成了65%的区域自动站建设,全国平均站距由17.0公里缩短到13.4公里,新建站点基本分布在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且以乡镇站和乡村站居多。
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建设取得进展。重点加强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技术系统改进与业务应用等建设。在126个市、县进行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在10个省份安排了中尺度分析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本地化应用;完成了600个县级预报业务平台和预报业务升级改造,并安排了县级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平台建设等。
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明显改进。重点开展了国家、省、地和县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和县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终端建设,建设了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系统并投入应用。在灾害重点防治县建设县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等。
多部门雨量信息共享建设取得初步进展。按照山洪工程的建设目标,组织开发区域自动站统一数据收集平台软件,基本实现多部门雨量站网信息共享,并在部分省份应用。以黑龙江省为例,目前已完成气象自动站、农垦自动站、森工物候站和水文雨量站等多部门总计3541个雨量站网的统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山洪项目办常务副主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总体部署,围绕山洪工程建设下发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优先落实国家任务为首要目标,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从监测系统、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信息网络支撑系统、装备保障系统、山洪业务平台配套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等七个方面进行详细设计,确定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二是建立项目管理机构,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在山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相关职能司在业务布局、实施方案制定等方面切实加强了指导,大大提升了工程项目的业务化水平。中国气象局成立了山洪办,明确省局和相关直属单位是山洪项目责任主体,县级气象局是项目建设的基本单元,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各实施单位都建立了山洪项目管理机构,从组织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到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发挥了责任主体的作用,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完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在《办法》出台之前,山洪工程项目主要依据《中国气象局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实施组织、落实、检查、验收等管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管理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
四是精心组织,创新项目管理。根据山洪工程总投资量大、布局广泛、单体投资规模小等特点,山洪工程参照“小而广”项目管理模式实施项目管理。经过近三年的摸索,在理顺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办法》,目前,山洪办正在组织项目办人员按照新的项目管理流程,自行开发项目管理系统,预计年底前即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