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雅卿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享受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
2007年,医疗卫生方面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词汇太多太多:社区卫生、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医改等等。对这些词汇进行提炼,那就是今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到的“病有所医”4个字。
为了这4个字,2007年一项项医疗卫生法规、政策接踵而至。
6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社区卫生服务在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居民健康,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充分肯定。
徐雅卿所在的上海市规定,今年2月1日起,市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可减免诊查费。截至11月,全市2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减免诊查费达2100万人次,费用达1亿多元。
今年7月起,云南省昆明市的城市低保人员到市区20家惠民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可免收诊查费。山东省青岛市也设立了40家免除患者挂号费的社区医院,并在这些社区医院和市立医院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明年,北京社区卫生还将实行家庭医生责任制,每个家庭和居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负责800到1000户居民,市民可24小时向家庭医生求助。
如今,“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已在我国278个城市中建立起来,各级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达到23036个,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达26万人。社区卫生机构开始扮演着居民健康守护人的重要角色。
早在10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提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然而,全国社区卫生发展开始驶上快车道是最近两三年的事。
2006年,国务院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所有城市都要建立起功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一批卫生服务机构。同年8月,卫生部、财政部等多部门相继出台9个配套文件,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逐步明朗。
2007年,我国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成为方便群众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我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今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这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非从业城镇居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共惠及两亿多城镇居民。
“医疗改革政策好,学生儿童有医保。个人缴纳一点点,生了大病有依靠。国家社会来统筹,街道学校落实到。和谐社会大家庭,人人健康乐逍遥。”这首童谣,唱的是北京市的“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6月21日,以“保大病”为原则的“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公布。从9月1日起,北京市城镇户口家庭的学生和婴幼儿可享受大病医疗保险;从10月1日起,尚无医疗保障的城镇老年人也可享受到看病报销的待遇。据统计,目前参保总人数已达到146万人。
北京市全民医保的路线图绘自2001年。那一年开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让劳动者有了保障;2004年开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了农民利益。中间这部分,老年人、学生、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北京市离全民医保就不远了。
不只北京市,一大批试点城市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7月2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国家日前正式批准江西抚州、贵州遵义等79个大中城市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试点城市的中小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困难家庭还有特殊的补助政策。其中,对属于低保对象的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对其他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将适度给予特殊性补助。按照低水平起步和群众自愿的原则,试点将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以解决住院和门诊大病为主要目标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我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份以及经济状况,都可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9月10日,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农民受益水平,逐步扩大农民受益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农民周学田刚刚报销了800多元医疗费。2006年,他全家每人花10元钱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他说:“以前农民‘小病拖,大病扛’,谁要得个大病,家底都得被掏空。现在可好了,公家能给报这么多医疗费,看个病再也难不住咱庄户人了。”
与周学田有同样感受的农民不在少数。截至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县(市、区)的85.53%。参加“新农合”人口达到7.26亿,参合率是85.96%。今年,中央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从2003年的4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14亿元,农民受益面和受益水平普遍扩大和提高。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模式有三种,其中大病统筹结合门诊家庭账户,占“新农合”县(市、区)的68.3%,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住院统筹结合门诊统筹形式,占“新农合”县(市、区)的16.1%,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对住院和部分特殊病种门诊费用进行补偿的大病统筹形式,占“新农合”县(市、区)的15.6%,也主要是在东部地区。
参合农民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可到所在县内任何一个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县外就诊需要办理转诊手续。大部分地区实行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结算时当场报付,在规定的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范围内,按一定比例享受报销补偿。
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中央决定,从今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要基本覆盖全国。
12月10日,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备受关注的“拒绝签字致孕妇身亡事件”,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当困难群体出现一些重大疾病特别是危及生命的疾病时,目前确实尚缺乏一些有效的救济渠道。他表示,卫生部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请求,希望设立国家医疗救助基金,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设立。这不仅有利于给一些困难群体提供有效的救助途径,也有利于医疗机构正常地开展救助活动。
“对于这些困难群体,民政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医疗救助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救济渠道。”毛群安介绍说,医疗救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
据介绍,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在农村已实现全覆盖,86%的区县已建立起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介绍说,目前,我国多层次医疗救助方式逐步成型。一是帮助救助对象参加相关保障制度,在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地区,资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参保(参合);二是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对救助对象难以自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补助;三是通过临时救助,对难以自负医疗费用的特殊困难群众给予临时性帮助;四是发挥慈善事业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捐助、帮扶和医疗机构适当减免费用等多种渠道,帮助困难群众缓解就医难问题。
与此同时,在各地积极探索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新途径、新措施、新办法基础上,我国医疗救助办法也日趋完善,逐步由“医后救助”向“医中救助”和“医前救助”转变,成为许多可能因病致贫人员家庭的及时雨。
11月15日,在重庆市召开的全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会传来佳音,为了确保医疗救助制度的顺利实施,我国不断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2007年用于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71.2亿元,不含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和资金,城乡医疗救助人次达到760万人。“按照医疗救助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全国各地基本都建立了医疗救助基金,并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李立国说。
每次新闻发布会,医改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12月10日,卫生部最近的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医改方案出台时间表这个老问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依然耐心地表示:“医改方案将在明年出台。卫生部作为医改方案制定的主要参与部门,在经过方方面面研讨的医改方案的框架内,还要就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继续征求各方意见。同时,对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反馈的一些问题,卫生部也在做进一步的研讨和完善。”
两年前的7月,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的葛延风一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话,让“医改”这个词一直流行到现在。
葛延风的评价公开后,在社会上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应和争论。
在新医改的呼声中,2006年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马凯和高强担任双组长,协调14个部委(后增至16个)共同研究卫生体制改革问题。
“医改要确立一个总体目标,完善四大体系,健全八项体制机制和基本条件。”在今年的一次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对医改的总体框架作了介绍。
“一个目标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完善四大体系是指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生产流通等体系。健全八项体制机制和基本条件是指健全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人才、信息、法律等体制机制和基本条件,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陈啸宏说。
2007年初,工作小组梳理出7个重点难点问题组织部门间开展专题研讨,研讨内容涉及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政府卫生投入等。
为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特别是专业机构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工作小组办公室委托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国内外专业机构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独立研究,为起草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开通了网站,建立了“我为医改建言献策”栏目,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时间,各种意见和建议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北京,也成为医改方案制定者的重要参考依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相比较过去的决策环境和思路,我们应该对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抱有很大的信心,因为这是一部真正凝聚了很多部门、很多人智慧和心血的方案,它抛弃了过去部门之间简单的利益之争、平衡了各方的矛盾诉求,也代表着更多民意。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改方案?很多学者把目光投向国外,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英国模式甚至新加坡医疗体制改革模式也开始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很显然,无论是“三医联动”、“四梁八柱”还是“全民医保”、“补需方”等路径,“这些其实都将为中国医改方向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学习,并最终形成符合我们自己的特色路径。”卫生经济学家蔡仁华教授认为。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也表示,模式之争本来就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许多卫生领域的专家对国际上有影响的、有一定实际成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只是学习、借鉴,不等于简单照搬。“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模式。”
“目前,工作小组初步完成了改革总体框架的起草工作。”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说,“下一步,改革总体框架报经国务院常委会议审议后,还要广泛征求各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