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政策还有哪些问题?调查中,36.1%的人感觉“形同虚设,没有实际作用”,35.6%的人表示“不及时,对民生问题的反应太慢”,30.7%的人说“太麻烦,条件限制太多”,29.8%的人感觉“没有可操作性”。
赵玲办公的地方在北京市北六环的一个打工社区里,附近有近10所打工子弟学校。她发现,这些孩子最大的痛苦是对前途的迷茫。由于无法参加中考,上职高学一门技术是他们最现实的出路。但即使是普通职高的普通专业,一个学期学费就得1500元~1800元,私立职高至少要3000元,大部分孩子急需政策的帮助。
事实上国家在2007年就发布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口以及城市困难学生都将享受到国家助学金补助,每人每年1500元。“政策出来大家都特别高兴,但仔细一看,很多人还是享受不了,补贴的一个条件是读本地职高,但很多学生不愿意回老家读职高,在北京读就拿不到补贴。”赵玲说。
调查中,47.0%的人表示一些政策“限制太多,惠及面太小”,23.4%的认为惠民政策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调查研究,想当然地制定政策”。
近日北京市工商局出台一项措施,规定北京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住宅作为经营场所登记注册,并免收登记注册费。但记者调查发现,住宅经商仍须提交有利害关系业主的同意证明,这个操作过程通常繁琐漫长。
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理事长路军介绍,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金大概要10万元,工商注册费也就2000元左右。所以主要问题还是注册流程相对繁琐,大学生注册经验不够,需要找中介机构帮忙注册,费用就比较高。
“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一多,还会有人钻空子。”路军指出,有人就会让大学生做法人,享受减税之类的优惠政策,实际幕后股东不是学生。类似情况一多,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起来就会比较谨慎,会有很多审查程序。可程序一复杂,又会给大学生带来麻烦,难以享受优惠。
调查发现,“政策太复杂,39.3%的人认为老百姓看不懂”也是惠民政策一大问题。55.5%的人期待政策尽量简单明了,让老百姓都看得懂;53.4%的人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群众熟知、利用惠民政策。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一直想在公众中普及社会政策知识。他在博客上发文章有一个标准——初中文化就能看,高中文化肯定能看懂。“这样要求自己,就是要让大家都能关心和参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指出,真正直接面对老百姓的还是基层,但基层政府权力又最小、资源配置最稀薄,这也造成了很多政策落地困难。“惠民政策首先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从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也不要低估了老百姓的理解能力,网上关于政策的讨论水平都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