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要求对婴幼儿乳粉生产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企业要确保产品所有环节都可有效追溯和召回。
食品安全不可能做到零风险,因此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妥善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可追溯性是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和危机控制中最为重要的武器。不过,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有关部门也一再强调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要求做到问题食品的可追溯,但可追溯体系并未真正全面建立。
在“毒奶粉”事件中,三鹿公司就是因为没有建立可追溯系统,无法及时召回问题食品,导致事态不断发酵,愈演愈烈。今年11月,复旦大学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发布《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静态预测研究报告》指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六大关键问题,其中就包括“可追溯系统不完善致追责难”。
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准入制度。将所有环节需可追溯作为一道硬门槛,必将有力推动相关企业增强责任意识,规范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安全系数以及控制风险能力。对于深受“毒奶粉”后遗症困扰的国内乳制品行业来说,此举有助于正本清源,提振消费者信心。
但是,也应该看到,与国外牛奶厂商统一机械化作业,牧场牛奶同一批次同一奶源所不同,我国的原奶主要由个体养殖户生产,即使蒙牛、伊利这样的大公司,也要去不同的个体奶农那里收集单个奶源。供应商众多且分散、流动性大,推行信息化工作的难度很大。同时,可追溯系统需要购置设备、采集信息、维护系统、培训人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企业的承受能力也是考验。
对此,企业必须端正态度,不能把可追溯体系视为包袱,当成紧箍咒,而应将其作为食品安全的良心去呵护。完善的可追溯体系,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能迅速作出反应,查明问题源头,追回涉案产品,既最大限度降低危害,也能够赢得消费者的谅解和宽容,避免了一次危机砸倒一个招牌。同时,将可追溯信息向公众公开,让消费者轻松查到牛奶来自哪个牧场,也能为产品加分,拉近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广大乳制品企业要积极配合新政的实施,主动加大投入,加强与上下游供应链的沟通,早日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政府则不妨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避免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催生新一轮的涨价潮。同时,为避免编造虚假信息、任意篡改内容等问题,可追溯体系不能仅仅靠企业的自律,更有赖于有关部门的监管。通过不定期抽查、突击检查,对弄虚作假、走过场的企业给予严惩,从而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真正让可追溯体系成为食品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