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出远门,想查询目的地天气情况;想买彩票碰碰运气,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坐在地铁或公交车上听烦了手机里储存的旧歌,想听听“小伙伴”们都在欣赏哪类音乐;因有公务而着急出差,想要迅速查询到最清晰完整的航班信息;背单词时想摆脱厚厚的词典;在微信上发照片前想先用手机将其美化一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诸如此类问题,人们只需要轻点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就可轻松搞定。
虽然APP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智能手机用户也发现,一些智能手机中预装的APP实在令人闹心。例如,一款手机开机后首先出现的是手机厂商或运营商的LOGO,进入系统后,桌面上会摆着若干个应用软件,包括天气预报、音乐播放器、微博、QQ、微信等。在部分搭载了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中,预装软件多达几十款。
不管用户是否用得上,这些软件都已经存在,其中部分软件会利用后台程序在手机中吸费、偷流量、占用内存,这些问题就像牛皮癣一样,让消费者痛恨不已。更让用户难以接受的是,这些预装软件往往难以卸载,虽然用户可以通过获得ROOT权限来删除它们,但进行过如此操作的手机,厂商是不给保修的。
如今,预装软件在国内已形成一条庞大的黑色产业利益链,覆盖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各级经销商、应用软件提供商、渠道推广商等多个链条。事实上,从技术层面斩断这条利益链并无难度,但管理层面对整治手机预装软件乱象似乎一直缺乏驱动力和积极性,如此一来,消费者的利益便成了牺牲品。通常来讲,单台手机每预装一个软件可以向软件商收费0.8元—5元不等的报酬。此外,部分预装软件在后台偷跑流量或扣费等也会给厂商带来变相盈利。
为了规范手机预装软件,2013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和预置应用软件提出了管理要求。该《通知》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执行,其中规定,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终端中预置含有恶意代码的软件,也不得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