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8:00-12:00为理论课,下午2:00-5:00分小组练习(4人一组),晚上6:00-9:00小组练习+车轮战,课后作业为一题逐字稿+一题录音。最后一天半为套题模拟与练习。
面试培训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结构化面试有固定的流程,机构有完善的培训体系,能够让面试小白迅速全方面了解面试。
按照题型分类,理论课部分包括工作关系处理、规划事件处理(组织管理)、现象认知、突发事件处理、职业认知、情景模拟。飞鹏老师的课程框架清晰,结合例题讲解透彻,结合热点拓展思路。分组练习的时候会及时给予点评和讲解,收获很大。
课程的学习时间是很宝贵的,紧凑的安排也保证了学习效率。理论课有必要详细记笔记,尤其是答题思路和例题要点,都有助于形成思考习惯。因为面试的思考时间短,必须熟悉每类题型以及答案的组织结构,才能快速反应。从小题的练习开始,就要严格限定时间,逐渐缩短看到题目后脑子空白的时间。
小组练习和车轮战也是很有意义的,只有不断实战才能熟悉题型,并且发现自己的不足。限时练习除了培养思考习惯,还要注意写草稿,一开始就要有分点意识,我自己的习惯是至少写3点,每点根据具体题目写几个关键词,用自己能看懂的速写,帮助答题时保证清晰的思路。同时,在面对面练习的过程中,也能通过组员的表达来反思自己,转化了角色,反而更能理解考官想要听到的答案和看到的状态。所以,练习不仅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还要认真聆听组员的回答,借鉴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在讨论过程中也能加深理解,有助于更多启发。
当然,每天大量的知识输入和练习需要及时消化才能真正理解,课后的时间要充分把握,写逐字稿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一方面,逐字稿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写作的过程就是重新整理知识点的过程;另一方面,口头表达和写作不同,口语化的表述没有写作的严谨和规范,如果写作有90分,再用语言转述出来可能只有60分,写逐字稿能够培养口头表达的逻辑性,前期多写,后期的表达就会更顺畅。
经过培训,大致形成了规范的答题习惯。由于备考时间较长,为了保持良好的答题状态,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不敢松懈,坚持每天至少答2套题,自己找老师和朋友进行模拟练习,同时,每天积累热点话题。
平时的练习尽量接触不同题型,适应各种突发情况。我时不时就会出现审题偏差的问题,没能抓住中心词,或者忽视了一些必要条件,导致答题流于形式和套路。对此,采用了朋友的建议,每天除了完整答2套题之外,练习审题,1题1分钟,只写答题要点,不做拓展。这个方法有助于提高审题速度和正确率。
另外找老师模拟练习有助于去套路,机构的参考答案中规中矩,但是缺少升华和创新,只能保证基础分。老师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题目有更加落地的见解,对策类措施也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给出的建议都非常有启示性,打牢基础后再进行此类强化培训,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避免只做空洞无物的回答,让内容更加充实且深刻。
面试是紧跟时事的,做好日常积累非常有必要。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如学习强国、央视新闻、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申论大本营"、微博热搜等,这些平台上热议的话题都很有可能成为面试考题,也可以作为事例进行积累。看到跟民生、高校关系较为密切的话题,我都会进行积累,根据具体内容摘抄,大概有以下维度:事件简介、事件背景、观点、问题所在、危害、意义、完善对策。每个维度按照面试答题的形式进行整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面试需要盲目自信!"这是贯穿面试备考全过程的一句话。面试是受主观因素影响的一个过程性展示,内容固然占据评分很大比重,但考生所呈现的状态也会影响分数,如果考官看到的是一个阳光积极、表达流利、关心时事且有主见的形象,那么分数自然不会低。所以,在准备过程中也要不断给自己树立信心,敢于面对不同人,相信自己真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