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看似是主观理解,其实不是哟,他和行测其他题型一样,它也是客观理性的题型,不然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还怎么评判得分标准呢。
言语理解题既然是客观题,那么就选项存在着选择和不选择的理由
尤其是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经常混淆。其实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也不要太机械地划分题型,我们划分的目的无非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做题思路,如果我们过于纠结题型的划分,那反而本末倒置。
【例】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或许有不少人认为,美又不能充饥,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在物质供应目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系到个人感受生活的能力。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却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引出话题"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接着引用孔子的话来论述"审美"的重要性,最后通过"然而"转折,提出文段的重点,即"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去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文段是"分鈥斪�"结构,重点在于论述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因此,选择 D 选项。A 项和 B 项:均偏离话题"美育",只是单纯论述"审美"。C 项:"孔子"是引用的部分,非重点。
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命题人所表达的答案显性与隐性。也就是说在这段话里,作者是站出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借用他人观点或者事实例句这样的模糊词语,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把握作者的显性与隐性,对于判断文意,揣摩作者意图十分重要。
通过例题的讲解,可以发现,当我们做意图判断或者主旨类的题目时,其实好好看下如果选项中的对策项是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或者不是针对问题的内容,就要选择问题的同义转述项;如果选项中有针对问题的对策项,就要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