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追求。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感慨:"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对于人类而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重要社会活动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卫生事业、猎奇的饮食习惯等,都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健康中国。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面对多重疾病负担并存的复杂公卫情况,面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必然要求。新冠病毒疫情在世界各国肆虐,来势汹汹,惟有中国能有条不紊地推进疾控、救治以及疫苗开发工作,将伤害最小化,这离不开能快速作出反应、灵活调度资源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是提高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保障人民日常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建立稳定的公卫投入机制。只有保障稳定的投入机制,公共卫生的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才能长足发展。以科学研究为例,2020年上海科技奖获奖科研成果平均研究周期为8.53年,由此可见重大科学发现、高质量技术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也非一夕之功,尤其是公共卫生及医疗事业的人才,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性命,更需悉心培育。如果没有稳定的投入机制,那么公卫基础设施建设就无法推进,相关学者就无法心无旁骛地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也难以为继,这都将阻碍公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稳定的公卫投入机制。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对于自身的健康需要尽到必要的责任。推进健康知识普及,一方面能让人们树立"对于自身健康,自己才是最重要也最应行动的主体"的理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科学地获取与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防范各类疾病、注意安全与进行急救等能力。增进人民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性举措。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在这段奋斗之路上,我们要加速前行,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切行动的前提是必须有良好的体魄。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设健康中国,是发展的必由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