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披荆斩棘的笔试备考,当小伙伴们幸运地进入面试阶段,稍作休息后就需要在备考过程中快速来调整和转换学习方式和解题思维了。相较而言,面试不再是纸上定胜负的单一考查模式了,而是一种面对面对个人综合素质的立体性考查。于是在面试过程中,如何将平日的知识积累游刃有余、自然流畅地"输出"成为难点。
那么总结一下面试的题型体系会发现,在面试过程中相关机关单位试图考查的综合素质主要涉及两大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小伙伴们一方面多积累答题思路,做到熟练运用;另一方面也要多参考和借鉴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场景,这样才能做到在知识输出时是符合实际和政府实务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则要求小伙伴们多积累素材,这里就涉及到时政热点、新闻热点、名人名言(习语)、马哲原理等。当然,仅仅做好知识输入是远远不够的。任何干货,如果只凭借死记硬背、不能吸收内化,那么就无法跨越从"输入"到"输出"的进阶。而这种进阶,就需要将素材积累转化成自我对外界的一些认知和看法,然后学会转化为属于自我的一种流畅表达。这样,面试过程中的交流感就营造出来了。
这么说也许很抽象,下面就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学习下如何在面试的解题细节上实现进阶。
【例】习总书记曾引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来称赞和纪念周恩来同志,请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一、精准审题
首先,小伙伴们拿到此题,需要做好题型判定。要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即考查职业认知:借某句话来谈谈自己的世界观,谈谈对某个道理和观念的认知。也就是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么本题的观念即"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也许很多考生会出现没见过此句话的情况。这也是面试中的常见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好心态,然后快速在审题时提取自己能够理解的关键词。例如此句话中,"大贤"、"公私"就是相对明显,较易提取的关键信息。那么,话题围绕在"极为贤能的人,是尤其能分清公私、并一心为公的人",就做到了所答即所问。至此,我们就完成了精准审题的步骤,找到了答题方向。
二、从"输入"到"输出"
接下来,就面临答题内容上需要攻克的难关了。如果我们确实没见过此句话,那么答题内容确实较难展开。因此,备考面试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就是对知识、素材的扎实积累。本题考查的就是常见的习近平语录,引用于《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句原文出自唐代孟郊的《上达奚舍人》,原意为:大贤正大光明如明镜高悬,公烛普照大地并无私偏。如果平日养成习惯去关注党建专题、相应网站、公众号及"平语近人"栏目,对此句是并不陌生的。因此,实现进阶的关键第一步,一定要做好"输入"、多积累多总结,打好基础。
表达--积累的"输出"
当实现了一定积累后,我们如何能自如地变成自己的表达,流畅地"输出"呢。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积累的金句、素材做到烂熟于心。例如,每一个金句我们要做到充分理解,挖掘金句的出处、背景和蕴含其中的内涵原理。其次,对于自己的积累要学会分类总结。"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传达的是一种秉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而能表达这种为民奉献、以人民为首的精神的诗句还有很多:"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等。如果能在答题时将这些传达了相同精神的金句,排比式罗列几句,则会在"输出"时展现出自己的亮点和优势。内化了各个素材、金句后,要学会总结成自己的理解、融汇成自我看法。最后,面试是一种表达,在"输出"时,形式上要避免背书式的表达。可以适当停顿,运用重音、起伏来加强答题时的交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