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概括题中的归纳总是学习申论难以攻克的"堡垒",甚至总是在面对归纳时会瑟瑟发抖。当然,不可否认,归纳确实是有难度的,但是也是经过练习可以提高的技能项。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究竟归纳的核心原理是什么。
要想做好归纳,我们必须要掌握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归纳和概括的区别是什么,二是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归纳。概括和归纳其实都是概括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基本原理,是需要将语句中的核心和重点提炼出来,概括体现的就这一原理,但是归纳,则不仅需要我们进行本质的提炼,更需要在条理性梳理的基础上,要对答案要点进行类别的划分,也需要将类别划分的属性体现出来。通俗的来说,就是要写成"总分"式的结构。那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写成总分结构,一般题干中出现"归纳"、"分类总结"、"种种"、"主要"等字眼的时候,就需要我们以总分结构呈现答案要点。
平时同学们在分类时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认为只要分得合理就行,那这样的话"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分类方法",但我们的阅卷人手里却只有一种分类方法,所以越是靠近命题人的分类,得分自然就高。那怎么样才能靠近命题人的分类思维呢,实际上,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答案要点的逻辑特点。
依据材料,也就是材料中可能暗含了分类的线索。那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寻找哪些蛛丝马迹呢?重点要关注与内容比较贴近的表达规范的词语,以及宏观的逻辑线索。例如,如果要你归纳"人才引进"的举措。正好材料中出现了"W市也从人才引进的方式、手段和理念上下足了功夫"。这里针对于人才引进的内容,给出了非常规范的词语:引才方式、引才理念、引才手段,接下来可重点关注,整个材料的逻辑是否按照这个来进行设置的,如果正好吻合,那就可以遵循材料的分类方法。宏观逻辑有时候也是一种提示信息,
例如: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节选材料】: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为黄河史上又一阶段,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否则,王景所开新河道(如汴水),也会很快被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材料中有明显的宏观逻辑,就是第一句话"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前面应该说的是对黄河进行了治理从而成就了黄河的安澜,而后面的事实则主要是黄河的地理地貌等情况。所以应该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黄河安澜的原因进行了阐释。
第二种呢,就是我们可以根据提炼出来的要点的逻辑来进行整合,那么常见常考的整合方式包括了多角度,多主体,多领域、以及二元属性。多角度是指我们可以从政府运行的维度来进行分类,包含了制度、监管、观念、技术、资金、人才、执行等层面,一般适用于当主体是唯一的时候,我们不妨看看能不能从角度来进行分类。多主体是指根据不同的主体来进行分类,这主要看梳理出来的答案要点是否有明确、具体的施动者。多领域是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如果材料中正好按照五位一体的方法进行梳理,那我们可以以此分类。最后,二元属性是指,答案要点如果出现了两种特别明显的属性特征,如内外因、成绩与问题、机遇与挑战、城市与农村、生存与发展、过去和现在等等,那就根据其呈现的二元性质进行分类。不过值得提醒同学们的是,这种分类方法不是一开始就设定用哪种方法的,而是答案要点本身吻合了这些基本的常见的分类,那则对号入座。
当然,分类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方法,但是这两种考察的频次最高,所以同学们一定勤加练习,做到在分类上更加的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