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召开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最后确定东方红一号卫星属于科学探测性质。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即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所谓"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证卫星飞上天;"抓得住"就是卫星上天以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听得到"就是卫星要播送音乐,且可被地面接收和听到;"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以便鼓舞人心。1967年初,中央正式确定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所以东方红一号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在运行期间,卫星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观测表明,直到现在,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比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还要超出29.8千克(美国的第1颗卫星只有8.2千克)。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也都超过了上述国家第1颗卫星的水平。由于能源系统的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各种科学仪器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额定要求,取得了大量的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4年1月29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贴片式太阳能电池组,喇叭口型单波束天线,2个C波段卫星通信转发器。由于没有进入预定轨道,只进行了有限的通信、广播、电视传输试验。
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二颗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并进入实质性的通信、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建立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为我军和我国通信、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从1970年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现在东方五号卫星,我国卫星通信事业走过了五十多年,从无到有、从跟随到中国式弯道超车的发展之路,几代通天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气、精神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胜利凯歌。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发展史的介绍,《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为我国民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规划指出固定通信卫星和移动通信卫星并重发展,强化地面系统建设,通过三步走方针,提出"十四五"卫星通信产业目标:新增建设22颗通信广播卫星,其中全新研制的通信卫星有5颗,包括L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大容量宽带通信卫星、整星容量超过100Gbps的超大容量宽带通信卫星、高承载比宽带通信卫星、全球移动通信星座科研星等,带动我国卫星通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通信卫星的介绍,其中考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时间以及地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不是东方红一号,因为其不具备通信功能仅仅只是一颗试验卫星,真正实现通信功能是我国的东方红二号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