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的情况,同样在省内其他职校发生着,职校生成了众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又到毕业生求职旺季,一边是“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边是企业面临一“生”难求的困境。“就业难”和“技工荒”现象的并存,折射出当前教育结构的些许尴尬,也体现出大时代背景下“蓝领一族”非常抢手。
今年19岁的卢钰坤是水电技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选择到广州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工作。卢钰坤初中毕业后,在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之间,选择了职业学校。他说,一方面参考了家人职校好就业的建议,一方面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有兴趣,想学点技术,俗话说,一技傍身,走遍天下不用怕。
“当时可以选择的单位也挺多的,省内省外的都有,我想到外面去见识见识,就选择了这家公司。”卢钰坤说,“现在工作了不到一年,月薪在3500元到4000元之间,一半寄回家,一半自己用。公司管住,交‘五金’,福利啥的也都不错,我对目前的工作挺满意的。”
就业之后,卢钰坤感觉自己的这条路走对了。“凭自己的本事吃饭,没啥丢人的。我做的工作是船体吊装,就是把船体一块块组合起来形成整体,每当做完一项工作,我都挺有成就感的。”
校办工厂是水电技校的特色之一。在校办工厂,我们看到大型的装卸机、挖掘机以及被“肢解”的汽车,还有各种测试设备。郭逢年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很重视,为学校配备了许多实训设备,我们这里的许多设备都是省内甚至国内先进的。”
“没有设备,光跟学生纸上谈兵,那能练出来技术吗?”在一间被实训仪器塞得满满当当的教室里,水电技校电工系主任张爱香拿出一些电路板给记者展示,“你看,这些电路非常精密,要想把它们接好就要经过不断地训练。学校的老师也要和学生一起操作,这就是我们蓝领的职业特色。”
“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将学习由模拟演示性训练转变为在生产型现场真刀真枪的练兵,将学生学习的主课堂由教室挪到生产型实训车间。”郭逢年说,“我们的校办工厂既是学生的实训基地,也是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
曾经,“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职业教育的“软肋”。现在,在省城许多职业院校的“车间”里,记者看到的是一排排数控机床、切割机、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
“几年前,我主管招生工作,那时候,招生特别难。我记得有一年为了劝说一名学生来上学,我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都告诉了学生家长。我对他说,你的孩子要是上了技校学不到技术,你尽管来找我。”郭逢年说起以前招生的事情,有点感慨,“招不到学生,为什么?不好就业呀。为啥不好就业?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学生技术不过硬,校园中学到的知识和企业需要的技术脱节,才造成了这种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恶性循环。现在局面改观了,是因为大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郭校长指着学校中一排排数控机床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学校配备的硬件,学生们就用这些机器学习操作、维修、保养等相关技术,毕业后直接就能上岗,根本不存在“脱节”,“一旦设备更新换代,我们也会给机器升级,因为我们知道,设备不升级学生的技术也没法升级,将来到了企业还是不好用。”
下午四点多,是水电技校放学的时间,在一间实训室内,几个学生却还在仪器跟前鼓捣着。
一台计算机前,姚佳峰正快速地敲击着键盘。“这些程序好多都是他自己琢磨设计的。”姚佳峰的指导老师管静说,“这些学生将要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为了让他们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学校特别腾出了这间教室给他们集训。”
和其他同学相比,姚佳峰的经历可能有些特殊。几年前,他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所外地的大学,但学了几个学期之后,他觉得自己对那个专业一点都不感兴趣,在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后,从大学退学,来到了职业技术学校。 “我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学起来也比较快。”戴着眼镜的姚佳峰说起自己的大学经历时有点不好意思,“在大学里,很多时候都是上大课,我的专业是农学,我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再加上接受不了大学讲课的方式就学不下去了。而来到这里之后,课程都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正好符合我爱动手的特点,所以学得特别努力。”
姚佳峰和以前的同学也经常聊天,他的一位同学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从基层做起的工作,后来没多久,他的同学就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职位。“其实,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并且肯学。来到这里,你要是不动手学、不钻研,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姚佳峰说。
在水电技校校办工厂的焊接车间里,火花四溅,几位学生在苦练焊接技术。校办工厂的厂长梁建海说:“我们的孩子们非常刻苦,放学了都不肯离开,还在苦练技术,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靠技术吃饭的,没有过硬的技术,也拿不下那些活。”
杨文就是苦练技术的学生当中的一员。杨文家在湟源,初中毕业后,来到西宁打工,餐馆的服务员、市场的推销员他都干过。“当时也没什么技术,能找到啥工作就干啥工作,每个月挣得也不多。后来,我的同学有学了技术去单位里上班的,我觉得不错,就和家人商量再回到学校学点技术,以后也好找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焊工是需要时间的,要把焊接技术学好只有一个字――练,要长时间的练。不管是平焊还是立焊、横焊都是要练的,只有在练习中慢慢体会。”杨文说。
“他的工作可不用愁,好多单位抢着要他呢,不过学校为了让他们安心参加技能大赛,好好发挥,还没让他们选择呢。”电工系主任张爱香说,“现在优秀的技工人才特别抢手。”
人们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和稳定就业、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那么职业技能培训究竟能带来什么呢?
“如果是几年前,我想都不敢想,我这样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人还能当老师,教别人。这都是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了我。”李萍是省城一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培训老师。
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让李萍增加了收入,也改变了许多像她一样,无业或者下岗的李萍们的人生。
在西宁市女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展览室里,摆着一幅幅精美的皮绣作品。成品上的藏羚羊栩栩如生、美丽的藏族姑娘赶着洁白的羊群……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心灵手巧的“绣娘”之手。祁琴芳是“绣娘”中的一位。 说起祁琴芳的经历,多少有点曲折。1998年,她从湟源的硅铁厂下岗后,凑钱开了一家面条铺,虽说挣钱不多,但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后来,祁琴芳的公公得了重病,她就把铺子租了出去,回家照顾老人。在医院,看见一位病友在绣十字绣,她也跟着学了起来。病友告诉她,有短期的培训班专门教这个,学会了做好成品有计件工资。祁琴芳有点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