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浪潮已经影响到了世界上很多企业。根据科尔尼咨询公司的研究,在过去两年中有超过45%的公司实施了商业智能或是大数据计划。在中国,围绕“数据财富”的鏖战已经打响——广州的“天云计划”,哈尔滨的“中国云谷”,鄂尔多斯的“草原的云谷”,北京的“祥云工程”,目前全国有20多个地区都开展了围绕大数据的云产业部署。
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认为,贵州所举办的“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略显不同,“它推动了大数据从学术研究向商业实践的转变,为大数据的商业进程开了一扇窗,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尽管如此,大数据要“变现”,仍需要多方努力营造更加适宜的生态环境。
“首先要改变对数据隐私权的认识,隐私边界的界定是动态过程,绝对的隐私权保护体现的是世界静止观。”杨斌说,而极端的隐私保护会“以一种较为粗暴的方式”制约产业的发展。
他还呼吁企业开放其大数据资源,“如果中国银联愿意开放数据库,哪怕只是5天的数据片段,其开发结果可能是诞生一个远离金融但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在他看来,大数据商业模式是难以预设方向的,而这才是包容智慧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组咨询委员会委员邬贺铨认为,政府数据资源在安全前提下逐步有序适当开放,也有利于提升公众服务和社会管理,营造创新环境和释放商业机会,市民、企业和政府都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