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厂商宁愿抛弃产品本身的特色,也要做“巨鲲”广告蹭热点?原因还是在于现阶段买量市场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要知道,虽然用户对于这些魔性广告并未产生抗体,甚至乐于去进行二次传播,但是在频繁的洗脑式轰炸之下,用户的新鲜感维持不了多久,点击率和转化率也会随之下滑。为此,厂商急需新的广告素材来刺激用户、提高买量效果。
此外,政策的收紧也困扰着很多游戏厂商。今年一月中旬,文化部、广电总局以及央视等相关部门和媒体机构都对部分违规的移动游戏和其广告素材进行了点名批评。虽然当时只涉及了极少数的游戏,但是却在行业中引起了连锁效应。不少买量渠道纷纷开始自查自纠,叫停了一切有擦边球的广告素材。
由此看来,“开局一条鲲”的诞生,看似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买量成本对于中小厂商来说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如何在价格没法降低的情况下优化点击率,广告创意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这一次的“巨鲲”广告的火爆,也正是中小厂商为了短期内得到大量曝光,集中“碰瓷”热点的结果。
在网络扁平化的今天,只要素材本身足够魔性,在洗脑式的轮番轰炸下,用户即使第一次第二次看到广告无动于衷,看多几次之后可能也会产生好奇心理从而点击广告。如果能诱发二次传播形成病毒式效应,那就更是赚了。
另外在题材方面,“巨鲲”这类怪兽类题材大部分不具有违背道德的擦边球内容,规避了因为低俗内容而被监管注意的风险。对于厂商来说,是一个可以大胆跟风的热点。
从“渣渣辉”到“开局一条鲲”,买量市场也不断地在“进化”。从单家公司打造的爆款广告到众多厂商不约而同推动同一个广告素材,甚至广告内容已经脱离了游戏本身,买量市场的游戏广告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成为了独立的文化,生产广告内容的厂商、作为传播者的平台、还有消费这些广告的用户,都在推动着整个买量广告文化的发展。
“巨鲲”广告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爆火的买量广告,但是它给买量市场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它代表着一种新型的买量广告素材,众多厂商共同持续传播的思路也值得借鉴。在未来,或许我们会看到买量市场更多的“广告抱团”出现。但反过来看,这种存在欺骗用户的买量行为虽然是逼不得已的做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巨鲲”广告虽然在题材上没有监管风险,但是本质上还是属于虚假宣传,也有可能会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