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重复率可以说是很低了,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恶魔的奶爸”,如果对英语不是很感兴趣的你,大概不知道他是谁。
这种情况主要归因于知乎大牛的成长路径,详见于以下网友的回答——《知乎游戏规则下的快速升级策略》
其实,任何一个社交平台,对于用户而言,都是舞台,都会存在戈夫曼的拟据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自然地,为用户提供表演舞台的道具便成了知乎大牛的客观职责。
上文中,我们讲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大V,他们自然是不能代表大V这个整体,但我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对大V影响力因素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自从20世纪50年代Katz (卡茨)和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发现了“两级传播”后,开始发现大多数人并不直接受大众媒体的影响,而是根据解释媒体信息并将其置于上下文的意见领袖形成意见。意见领袖是最初暴露于特定媒体内容的人,他们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解释,而公众则成为了“意见追随者”。
能引发追随者效应的因素很多,认同感、同理心、崇拜感,甚至是恐惧感会成为大V影响力的基因。但归纳起来,最重要的不过两点:一是同类信号的释放;二是信息焦虑下的资源崇拜。
同质性指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选择彼此作为朋友的倾向。正如《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一文中,所提到的:“在社交媒体中,传授关系不是发散态的,而是具有传者受众和受众之间的层级相近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影响力流动圈”。
受众也更倾向于对影响力相近的传播层级进行信息反馈。”上述的大V与被其所影响的那部分人都存在这这种“影响力圈层”,而在这个圈层内,大V便有了被争夺的意义。在计算机学科的影响力研究中,同质性与和影响力是天生交织在一起的,同质性程度与影响力程度呈正反馈。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之所以关注大V,就是为了消费内容,这部分内容就是用来消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选择一个自己愿意信任的比起在信息大浪里淘沙,成本确实低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你方圆三百米内的那个姑娘,她无法试遍所有种类的口红,但她可以通过美妆博主口红试色找到一个最适合她的口红。
社交影响力只有通过人们之间的交互活动才能体现出来,比如用户A在网上的发帖吸引了用户B,使得后者成为了前者的粉丝,即A对B产生了影响力。而当这种影响力外在为平台流量后,便成为了平台的争夺对象。
任何一种类型的内容分享都代表着一种商业的可能性,但对于影响力的真正来源——用户而言,使用价值不来自平台,也不来自大V,而来自内容。一个很有趣的例子,MC天佑最近发布的一段视频不在火山,而在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