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摩拜,希望做的是一门「持久战」的生意,所以定制的摩拜单车坚固而笨重,相应的制造价格也比较高,收费是1元/半小时。
很可惜的是,ofo的入局,将共享单车变成了一次「闪电战」。普通的自行车,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锁,使得ofo可以大量投放单车,收费也定为1元/小时——再加上ofo解锁上或许是「蓄意」的bug,使得ofo的实际用车成本可以很低。
面对这样的情况,摩拜于去年下半年推出了摩拜Lite单车,更像是传统自行车的版本,更便宜,单价也降低到0.5元/半小时。
其实,在那一刻,摩拜已经处于一个很吊诡的价格体系下,对用户体验更好的摩拜Lite收费便宜,而用户普遍反映太重太累的传统摩拜却收费更贵——用户体验与价格成负相关状态。
事实上,在这样倒挂的价格体系下,1元的摩拜传统版,被自动的边缘化,大街小巷能看到的,更多是摩拜Lite了。
近期,摩拜一系列的市场行为,一些在修正这样的倒挂,另一些则是让整个价格体系更为混乱。
找到标有红包的车辆,就可以免费骑行,超过一定时间,还能获得红包。此举可算是一句多的的高招,既可以通过「人肉调度」的方式将车辆调整到需要用车的区域,同时也是「价格分歧」的高招。
价格分歧,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招数,通过一些麻烦操作来区分消费者,让消费力低的消费者享受低价,对消费力高的消费者则收取高价——这方面的典范,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各种优惠券,学生党有时间原始收集使用低价消费,不在乎的白领则是原价。
对于习惯了免费战的互联网企业,价格分歧是个更理性的竞争招数。
是的,在此前ofo宣布联合芝麻信用在上海推出靠积分免押金的举措之后,短期无法推出同类举措的摩拜选择了「免费」应对,此周上海全部骑行免费,ofo也迅速跟进免费一周。
但是,对于共享单车这样需要硬件的互联网+项目,免费是不可能持久的,免费更会养成用户的不付费的坏习惯,其实顺势饮鸩止渴之举。
与之相比,「红包车」其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变相免费」的价格分歧作用——虽然同时也让摩拜有了四个价格体系:1、1元的摩拜单车;2、0.5元的摩拜Lite;3、免费的摩拜红包车;4、免费的摩拜Lite红包车。
不是满大街都是免费车,但是又有部分是免费车,这意味着对于价格不敏感想骑就骑的用户,依然会为摩拜贡献0.5元/小时的营收;而那些对于价格敏感的用户,则可以寻找红包车免费试用,即使不能贡献营收,但是至少可以为摩拜贡献使用量数据——并遏制竞争对手ofo获得使用量数据。
从我的使用观察来看,大量红包车是1块钱的摩拜传统版,这无疑使得本就边缘化但是没有彻底回收的老版摩拜可以发挥余热——从1元变成局部免费,进一步阻击竞争对手。
但是,「价格分歧」玩的过度,有时候就有「价格欺诈」的味道了。
我要说的就是,在摩拜红包车上线同期大量普及的所谓「摩拜Lite第四代」。
以车辆性能而言,第四代的摩拜Lite,相比此前的的确有一些显著的升级,比如随车身转动的车况、比如碟刹、比如把手——但是其最显著的变化,则是单价变成了1元/半小时——是原本摩拜Lite的2倍。
第四代的摩拜,体验是不是值得比前几代多支付100%的使用费,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虽然我身边小范围的询问,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值得——但相比是否值得,其实更重要的问题是——用户是心甘情愿多付这0.5元,还是不知道被迫多付这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