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于是,消费主义顺理成章的登堂入室,成为帮助大众缓解焦虑的心理按摩师,中产阶级之所以迷恋贴有品牌标签的生活方式——从Cherry的机械键盘,到Givenchy的口红,从马尔代夫的度假套餐,到百老汇的演出门票,从兑换里程的航空服务,到星级酒店的会员资格——无一不是借助财富的消耗交易体验的满足。
所以中产阶级素来也是饱受嘲讽的对象,他们是商业营销的应声虫,是上流社会的门外汉,也是不求甚解的理论家,只是谁也无法否认,唯有中产阶级的蓬勃壮大,才能支撑繁荣经济的曙光不落,所谓「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是充盈社会结出的累累硕果。
而罗振宇致力于死磕的,就是知识作为服务型商品能否如上所述的也摆到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供人选购,以及「得到」能否成为其中一档流行品牌。
之所以停掉《罗辑思维》的多平台分发——并将周播的视频节目改为日更的音频栏目——也是出于「去存量」的考虑,和罗振宇「搭伙」已经接近两年的脱不花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不能彻底割舍存量,那么就会陷入即使什么都明白但什么都做不成的泥潭。」
而《罗辑思维》的存量,无疑是其在媒体化的狂奔途中基于流量思维建立起的分发管道,罗振宇曾经只恨插在自己这座水箱身上的水龙头不够多,一切为了播放量的数字增长,而在今天,他要关掉供水的阀门,不再取悦那些伸手党。
又一次的,罗振宇在内容创业的风起之穴,把所有人都撇在了原地,走进并不存在于通俗计划中的密林。
「中国最牛逼的出版社是哪一家?是出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商务印书馆,只靠这两本,每年都是数千万级的发行量,需要十几家印刷厂合力消化。」
罗振宇说「得到」永远不会做成开放平台,所有的「知识供应商」都是通过邀请制加入——「只能是我佩服的牛人,我们做这种买卖的,比谁都求才若渴」——每一个付费专栏的背后,都是「得到」单独立项配以团队进行磨合和运营,前端是智力密集产业,后端却是劳动密集产业,横向规模化的瓶颈极浅。
所以罗振宇才将商务印书馆视作出版业的王者,以及他对老干妈辣酱的推崇备至——「就是一瓶一瓶的辣酱,做出很多,然后卖到全世界」——「得到」注定不会是一个以SKU丰富著称的精品店。
根据「得到」现有的19个付费专栏计算售价和订数,可以简单估出「得到」的核心营收数字:不到一年时间,进账1.7亿人民币,加上电子书和听书等其他业务的销售,超过2亿人民币并不算难。结合「得到」大约200万活跃(付费)用户的数值,其APRU(单位用户平均收入)达到100元人民币,甚至高于陌陌的直播业务APRU(50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二线手游的APRU。
无论外界如何定义「得到」里的这种付费学习是否存在「健身卡式的浪费」,但是确凿明亮的数字摆在眼前,如果这都不算破竹之势,那恐怕也没有谁好意思拿出更加亮眼的答卷了。
不过罗振宇还是相当谨慎的谈论竞争,他用「汪洋大海,孤舟相望」形容这个行业的稀疏间距,所有玩家加在一起的产值也不足以撑起让巨头为之侧目的市场,遑论你死我活的同业竞争。
根据他的设想,即使以最乐观的进度来算,「得到」在2017年全年至多也只能扩容到50个左右的付费专栏,无论是他的服务能力还是能够签下的合适对象,都无法实现快速复制,而在「慢工出细活」的方针下,罗振宇及其团队要做好的只有两件事情,其一,是职业化的生产能够匹配定价的知识,其二,是把每一份知识卖出更多的份数。
还是参照那个私立大学的运作例子,「得到」不过只是一个搭载于智能手机系统里的容器,吸引用户趋之若鹜的,是里面的人格化知识产品,是和李翔一起读懂商业的愉悦心情,是接受北大教授薛兆丰耳提面命的难得机会,是听和菜头向你娓娓道来生活志趣的不打烊咖啡厅。
「关于内容付费或者知识变现,你们想的都错了,只有促成新的社会分工的,才是它能否被称作为产业的必备要素。」
「42章经」的创始人曲凯认为,工具的效率优势可以很快激活知识交易的流量——很多平台都在强调对于用户变现的赋能效应——但是从长久来看,还是要做一些「MCN」的事情,「有点像视频平台,不断的BD来IP是没有用的,最终拼的还是自主制作内容、打造IP的强运营能力。」
若是将「MCN」(Multi-Channel Network)理解为互联网文娱体系中的经纪公司,那么这倒也和罗振宇如今正在掘地三尺的劳作相当贴切。他说自己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星探」,四处追逐赏心悦目的猎物,却不能绑了人家撒腿就跑,还是要用尽心意——以及最重要的利益分配——去打动那些委实都并不缺钱的各尊大神。
「我们现在都是预付制,一笔不低于七位数的预付金,先打给你,落袋为安,然后咱们再琢磨着怎样开工。」罗振宇坚持认为,不能产生职业化的「知识供应商」的产品,都跑错了方向,或者说,这个行当里的领军势力,绝对不是让人在本职工作之外多挣一些零花钱的产品,只有新的分工模式和组织形态才能满足崭新市场需要的承重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