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堵对于竞争对手来说高高的防火墙,而同时,新常态,其实大家都追求。
阿里这样去高成本的运营这个项目,更多的其实是要保持品牌差距。提高别人进入双十一营销的门槛。阿里想要的是影响力和总体流量,而不要求很高的利润率,只要把对手掐住,别人轻易进不来,就是胜利。
你去问一下去年天猫购物狂欢节守过夜的人,今年还会守吗?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其实已经不会再去守了。那阿里为什么还要这样去做呢?
不再守夜的人可能已经被培养出了消费者习惯,已经成为网购的常客,网购对他们来说,仅仅只是方便生活的一种新的习惯。他们知道批发市场的价格便宜,但是为了自己更方便更省心的得到货物还是希望由快递来送上门。再加上现在的淘宝客以及各种打折的网购网站,在平时就能够提供很多优惠的机会,懂行的消费者已经不特别稀罕双十一的优惠了,网购达人也未必非要等到双十一才去购物,因为网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对于这些已经形成网购习惯的人来说,双十一意义的削弱,对商家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因为他们不会因为双十一的爆仓以及平时的冷淡而形成过多的销量落差。其实为了流量,中小卖家平时也是很拼的,有许许多多的亏本销售的引流平台,这种流量的代价是巨大的。
这样的流量规律,其实对于阿里,对于所有的电商界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对价格敏感的那一部分能因为这张网会被吸引过来,他可能会成为网购新的常客,阿里花巨大成本购买的也就是这样一部分流量。
在一个电商已经不稀奇的时代,在一个电商行业和实体店的差别越来越小的现状下,其实阿里的这种狂欢节和实体店的购物节已经越来越相似,这对于传媒界,对实体经济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没有什么可稀罕的,难道实体店的促销玩法里,就没有一元购吗?
当商业越来越社群化社交化的时候,其实网店和实体店和社区微超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因为你只会在你圈到的那群人当中发生交易,而双十一的重要性也已经很淡了。
双十一的盛会,对于阿里来说,实用效果会越来越淡薄,品牌的价值以及象征意义会越来越大,搞得越大,就越会成为阻击竞争对手的深深的壁垒和防火墙,让对手无法很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