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和郭列一样。我们公司原来在南京,2015年3月份全体搬到深圳,为什么?因为当时开始做硬件,有很多工厂,硬件的配套资源都在深圳。但是 一到深圳就傻眼了,我们看得上的人才,基本上腾讯和华为都看上了,挖不动,随便一个人都五六十万年薪。以我们之前包括现在,随便开一个五六十万年薪还是要 想一想。除了钱之外,大家觉得你这个公司的老板这么年轻,能不能HOLD住那么多事情,还是有很多质疑,所以我们在这块遇到非常大的困难。
反过来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来做这个事?肯定不全是90后,毕竟我们的事情比较传统。但是对于90后的老板,如何吸引更多有经验的人才,或者说大叔进来,你和40岁的大叔共事时会不会有违和感。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非常大的挑战。
VC关注变化的行业,大众的娱乐已迎来消费升级。我们更关注在普适性的趋势中那些善于抓住变化的创业团队。关于娱乐变化有两条主线:一是方式的变化;二是内容的变化。
最早我们在考量BiliBili的时候,就是看到了弹幕式的娱乐互动是一种新的方式。移动!移动!移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移动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低门槛、随时、私密都是我们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考察很多项目的出发点。2015年,大屏设备已经非常普及,在大屏低价,4G网速提升,2016年支付普及带来的方式红利影响下,点播、打赏、游戏会变得更牛。从方式端寻找投资机会的角度来看,我的理解是无处不在的屏幕以及不断发展的光学技术会带来下一波的方式变革,可能成为下一拨大的机会。
另外一条主线是娱乐内容端的变化。我们有内容的新制作(用手机可以拍视频,相机的分辨率将越来越高)和新传播方式(移动端出现新的渠道),这些都会为内容端带来变化。IP最近被炒的非常热,不过现在的IP有点“太泛滥”。为什么叫泛娱乐,其实这个概念全部是由 IP 在当中做串联。什么叫做IP?要能够卖出衍生品,能够影响大家的三观,且具有一定的人群发展空间。符合更小众的IP,投资价值不会太大。我认为一个好的IP一定可以与人有长时间的陪伴,像《新闻联播》、迪士尼等。
刚刚还提到了移动端的新渠道。新媒体的制作方式,使得那些年轻有才华的制作人原本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拍电视剧、电影的,如今在大渠道上也能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现在有了新媒体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渠道,对一些年轻的有才华的人可以更好地崭露头角。
在内容端还有一个是新的传播方式。现在 95 后网民已经到了开始装逼的年龄,装逼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喜欢在网上表现自己和传播自己。抓住了这样一个心理和变化,新一代的平台会导致新一代的内容生产。
直播这个概念应该算是2016年瞬间崛起的流量变现模式,究其逻辑,因为直播带来的装逼与荷尔蒙的刺激比游戏更容易获得快感。在直播这个垂直品类,我们认为可能会有一些平台产生,先发固然有优势,但是直播本身还是属于流量的生意,YY 的直播开始得比其他平台晚,但是现在YY直播自身收入超过第二名4倍还要多。直播肯定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因为用户感受从图片和声音的朦胧感迅速提升,用时髦的词叫做“升维打击”,现在相当于是立体打击。既然所谓的线上 KTV 可以,大卖场、购物方式都会有挺大的机会。
网红一定是迅速崛起的一个流量主。我个人认为,没有“网红”之前,本来没有所谓的“一口吃成的胖子”,但现在有了幕后推手,包括买来的流量、社会舆论,可能有一些网红是有水分的,有一些是真材实料的。所以我们在判断网红本身的时候,需要看到底流量来源是什么情况。归结起来:本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但是现在的膨化剂比较多,需要看看是真胖还是虚胖。
很多人在讨论papi酱的被投资,其实对于网红的投资和互联网产品的逻辑本质没有区别。如果把网红作为流量主和流量来源,就要去考察起独特性、流量的扩展性、稳定性、流量变现能力。自己红和让别人红,让我选肯定是投让别人红的。当网红最终目的实际上是进行观点输出,对你想进行影响的人产生影响力。
宅男肯定是 VR/AR 第一批的享用者和尝鲜者。我刚刚从日本动漫展回来,在我观察秋叶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热,在中国概念是领先的。其实,硬件需要先于内容 Ready,这个周期多长?我根据摩尔定律结合IMAX的成熟路径猜测,至少需要 5年。极大可能在该领域先爆发的还是主机市场和线下体验店,因为主机市场最“宅”,改变最容易的人。线下体验店则非常适合在中国大城市商圈开展。
电竞发展起来的原因是亚文化变成了主流认同,尤其是80后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以后。用户会更加追求体验升级,包括技术的升级和装备的升级。这里尤其是认同感带来的机会,有一个例子是,现在最贵的一个打 LOL 的选手转会费高达 4000 万人民币,基本跟很多体育运动的顶尖选手水平持平甚至超过。
总结一下泛娱乐投资,我们最爱的还是有智慧且有情怀的团队。泛娱乐创业本身门槛不高,但同时天花板难突破。我们希望看到“新型”的项目,而IDG资本作为有情怀有温度的VC机构,希望多投有理想有文化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