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很多O2O从业人员的想法思路,恕我直言,仍然停留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举个例子,很多人在考虑,如何干掉中间商,对接供需,为用户提供更低的价格。或者,大规模批量成产,节约成本,让消费者感受机器大生产的薄利多销。
我觉得,这些都算不得互联网思维,诚然透明、高效是互联网的特征,但是,这只是在工具化互联网。
像我之前提到的增量市场,互联网是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替他们计算。让用户在决策时可以按照价格排序、销量排序、评价排序,得出排在最前面的答案。事实上,用户的需求,又怎是几个排行榜就能解决的。
对于简单的标准化产品,规模化是可行的,比如快消品。
但是对于服务行业,甚至将要到来的体验经济,规模化本身就是伪命题。
而规模化之后的效率,显然也不是互联网O2O的未来。
互联网O2O,还是应该着眼于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思路,借助互联网的特点,改造传统行业。
这个去中心化的前提就是,用户关注的不仅仅是性价比,用户的需求是更加多样的。就比如说,中产阶级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体验,不是价格中最低或最高的,而是最能满足他们需求,且价格在他们接受范围内的服务。
不仅仅是距离的远近,大部分吃货,是不在乎千山万水。
不仅仅是评价的好坏,餐饮行业的评价有参考价值么?毕竟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你觉得咸了,人家还觉得淡了。
所以,当用户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时,传统O2O的排序是否还有参考价值呢?
如果餐饮行业中存在帕累托法则,20%的餐厅占据了80%的市场。那么O2O的出现是让整个行业从二八变成一九还是三七、四六,就是个需要抉择的问题了。
如果O2O餐饮只是做效率,做马太效应的“帮凶”,使得餐饮行业的“基尼系数”直线上升,这对整个行业显然是有害的。
如果O2O餐饮在效率的同时,关注点从热门走向长尾的后端,那不仅长尾后端的商家支持,消费者可以从热门中跳出来,尝试更加多的美味。
只有关注长尾餐厅的O2O餐饮才能在O2O的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立于不败之地,也许这才是互联网思维下的,O2O的求生之路。
我希望当我们过两年再谈起O2O时,除了高频和刚需,还有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