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就是从业者少,曾经跟同事开玩笑说如果你在北京的西二旗站坐车,也许地铁上的人讨论的都是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这绝对不是夸张,我自己也碰到过很多次。从业人员过于集中的好处在于平时我们可以遇到很多同行,增加了大家彼此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对于自己知识的积累,开拓视野,拓展人脉都很有帮助。
第二就是机会很多,如果你要找工作的话有很多选择,利于你找到自己满意的公司,相对应的也利于公司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第三是由竞争带来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高效工作的动力。做同方向产品的公司有很多,竞争会很激烈,当然这种竞争更应该放到全国这个规模去看,通常来讲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特别的渠道,我们很难了解对手的进度,而在一线城市让你了解到对手公司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人们常说在北上广工作压力会非常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竞争也会让从业者的效率更高。
第四体现在对互联网的认知上面,我在这里说的不是用户,而是从业人员。
有时候很简单的一个产品背后其实也蕴含了很深的战略考量,看待一个产品的层次也很能体现一个产品经理的水平。我的朋友孙文(化名)原来也是在北京,后来回到了家乡所在的省会城市,在一家外包公司上班,主要的业务就是接政府的项目,本身做的事情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是因为背靠一些政府资源,所以有特定的优势,公司活的也有滋有味,虽然赚的钱并不多,但老板却非常自信,一直吹嘘着要超越阿里、腾讯。本来我以为老板喜欢吹嘘是个别现象,但是问了其他三个朋友,他们说他们公司老板也这样,还跟我强调说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老板都是这样,即便做的事情不是很好,但内心却极为膨胀。
老板的这种心态造成一种情况就是做的事情特别大,不聚焦。孙文跟我说他们瞄准一个方向,找到一个领域后,老板会要求做很多事情,他们是做汽车方向的,所以会做汽车导购、违章信息查询、汽车交友等等,所有的事情都做。期望用这种横向的打法,覆盖更多的用户群。本身来讲,做的事情多也没什么,也并不是说做的事情多就肯定不行。只是当一个团队只有2、30人,还要做太多工作,那就会精力不足。事情多、时间紧、人数少,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品的质量很差。
很多互联网项目都是不赚钱的,往往都需要投入很多钱,孙文说他们老板对于这类的互联网公司很是瞧不上,总觉得这样的公司是没有前景的,很快就会倒闭。当然这不是没可能,只是一个方向既然有这么多公司在做,并且获得持续投资,肯定有其原因,就像滴滴我们不能因为它一直在补贴,在融资,不赚钱,就唱衰它,更应该看到的是其背后隐藏的机会,思考下当事者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一刀切的否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