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什么平台。如果经常泡的话,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上图是36Kr的评论,从评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我赵天日并不服!”的气势,并且也会夹带着“说的都挺对,然并卵,小编收钱!”等观点。
这就是头条的咆哮风格,你甚至可以怀疑,这些留言的人基本是不看内容的,看完标题就开始作出自己的评论!事实上他们也是不看内容,只看标题的。他们不是为了了解别人观点,而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标题、同样的内容组成的同一篇文章放在三个平台上,用户的反馈截然不同呢?甚至只看留言的话,完全想象不到是同一篇文章。
那么这背后产品的问题还是用户的问题?或者可以更深入地去思考,这个现象的产生是产品选择了用户还是用户在选择产品?
一般情况下,大家似乎会觉得,每天都有很多用户去应用商店下载各种产品,应该是用户在选择产品。但事实上,下载只是开始,真正让用户和产品形成长期关系的是“留存”。留存,比下载更能确定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那留存是什么导致的呢?是产品本身。所以,从这个逻辑来看,是产品在选择自己的用户。产品通过自己的服务、定位和气质,选择了一群用户,并且为他们服务,讨好他们。
打个比方可以说,产品更像是童话中的魔镜,用户也好比其中的王后。用户从产品中照见自己得到的反馈好比魔镜告诉王后说,她是天底下最好看的女人。可以预知的是,如果有一天魔镜对王后说,她不是天底下最好看的女人,那王后一定抛弃这面镜子。
说到这里,我需要简单界定一下,一般情况下,只有社交类产品、内容社区、媒体具有这样的选择用户的能力。而工具类、服务类、电商类,更多的是基于场景和需求而被用户选择的。我们说,用用户、场景、需求定义一款产品,社交类产品和社区类产品的核心,是用户。
回到我在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三个内容平台的用户表现差异这么大呢?
二、媒体类平台与内容社区的不一样的逻辑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事情,我们需要将上面提到的三个媒体做个区分:知乎、36Kr和今日头条看起来都是我们推送文章的内容产品,但其实细看还是有很多差别的。从内容上来分类,知乎是典型的内容社区,36Kr和今日头条是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