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批评我通通接受,然后……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
虽然写作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但受虚荣心的驱使,我们还是很在意读者们的看法。从写公号的第一篇文章起,我就坚持手工统计微信阅读数据,随着我对大家阅读行为的理解,项目也从五项增加到十几项。
这些数据记录了一篇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在进入读者大人们的视线前后,要经历的那些艰难险阻。
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四个核心数据——它对应了你们在阅读中的三个关键动作——是如何影响了微信公众号撰稿者的写作习惯?
我发现,很多人在汇报工作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些重要的数据,“销售增长了多少”,“平均价格是多少”、“完成率是多少”……
就像我今天如果只是告诉你,一篇文章的打开率、阅读率,转发率,点赞率,这些数据你不会有任何感觉,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数据分析和一切分析一样,重要的是逻辑,而不是数据本身。逻辑就是让数据产生意义连接的东西。
一篇微信文章好像山间流出的一汪清泉,大部分都会消失在烈日暴晒中,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最终汇集成大河。它们生命值的长短主要是由三个关口决定的,这三个关口,分别对应了阅读者的三个动作:“号内打开”、“转发”“号外打开转发”。
数据分析,就是要找到这三个动作对应的主数据,相关的辅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在发出后的第一个小时,读者基本上都是订阅者,但并不是所有订阅者都会打开文章。
山间流出的这汪泉水在刚刚出生几个小时后,就面临着生命中第一道难关,这是一道由订阅者把关的闸门,每一次阅读,就像把这条堰塞湖开了一个小口子,最后变成一条小河,而其中一大半的文章,都会因为这道关口的阻挡,而结束生命。
这个动作对应的数据就是“号内打开率”——所有订阅者中,打开这篇文章的人数占的比例。
这张图是整个微信公众号平均打开率,本来就很低,只有4-5%,从2017年年初到现在,几乎下跌了50%。
不同于“今日头条”一类的推荐机制的阅读平台,直接图文并茂地推送到你面前,微信这样节制的订阅机制下,我们唯一能优化的,就是标题。
我做过一个统计,我的公号里,广告文章的打开率比平均打开率高20%,因为这些广告的标题都广告主测试过的。
别跟我说什么“标题党”了,人人痛恨标题党,但“大拇指”却很诚实。
此外,我还发现,如果我的某一篇文章的打开率出奇的低,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几篇打开率,反之,某一篇高打开率的文章,也会提高接下来几篇的打开率。
这个现象困惑了我很久,直到看到下面这幅图后,秒懂了。
人有一种收藏心理,总觉得自己有时间会看的,但实际上,积累的未打开文章越多,就越不愿打开。一篇极低打开率的文章,会引起负面的连锁反应。
此时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标题党”消灭“未打开数”。
不过,标题的刺激作用有一个阈值,标题党横行,提高了读者打开标题的阈值,这又加剧了打开率下降。
标题党只能饮鸩止渴,真正拯救打开率的,只有用户粘性,只有提供“独此一家”的选题、内容与思考角度。
公众号的打开率虽然重要,但这些阅读量本身就是粉丝了,哪怕打开率期期100%,也不会产生新的粉丝。
只有号外的阅读才能创造新粉丝。所以素以严肃文章著称的“大家”,甚至推出了一个“社交传播指数”,指“转发带来的阅读量”的占比——其实应该叫“吸粉指数”。
想要让文章翻过订阅号的折叠窗,来到朋友圈的汪洋大海,就要闯过“第二个关口”:号内向号外分享转发。
微信公众号虽然是第一大内容阅读平台,但事实上,很多人根本不去打开订阅号,大部分人都习惯于从朋友圈、微信群里看别人转发的文章。
这么一来,订阅者看完文章后的转发行为,就成为最关键的动作,好像为这条小河导入新的支流,小河才能变成大河。
新榜提供过一个案例,一个仅仅36个粉丝的号,第一篇文章就达到了64万的阅读量,收获十万粉丝,正是这36个人,引爆了最初的转发。
衡量这个动作的指标,是微信提供的“号内转发率”,也就是“从公众号转发到朋友圈的人数”占“打开公众号的人数”的比例。
一篇普通的文章想要超过平均阅读量,“号内转发率”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以我的公众号为例,转发率在1-1.5%之间的文章,只有一半的文章达到平均阅读率,转发率在2%以上的文章,80%都能超过平均阅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