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型负面报道惨剧,腾讯当时的表现仓促、稚嫩、狼狈,公关部很快起草了一份空洞无物的声明,基本上和你现在能看到的最糟糕的声明差不多,先是夸了一番自己,表示QQ是国家认证驰名商标……然后说,“竟然用恶劣粗言对待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伤害广大腾讯用户的感情……我们严正谴责”。
但是和3个月后的“3Q大战”比起来,《狗日的腾讯》事件只能称得上战前热身。10月29日是马化腾的生日,这天周鸿祎送出一份大礼:“扣扣保镖”工具。这个威力巨大的工具,加上之前持续1个多月的舆论谴责和攻击,成为了腾讯史上最大的灾难。作为交战方的腾讯无比被动,最后靠着“一个艰难的决定”才勉强扳回胜局,但舆论层面已输得一塌糊涂。
在这段时期,怀疑、仇视和这些年腾讯时不时做的错事,汇聚成一个舆论漩涡。在这个漩涡里,腾讯不管做什么都是错,舆论的向心力拉着腾讯的品牌下沉到深不见底的地方。当品牌形象沉到深渊底部时,腾讯就是原罪,骂腾讯就是政治正确,大众会条件反射地将腾讯的动机判断为恶意——“总之没安好心”。伴随的现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也就是在这一期间,腾讯上下被迫练就了一副皮糙肉厚的本领。大大小小的公关危机让整个腾讯的公关体系都得到了洗礼。几年口诛笔伐下来,腾讯仿佛早已脱敏,面对批评特别从容,遇到负面事件,不会再像2010年那次轻易摆出一副受害者面孔跳脚谴责,而是越来越克制,当然不克制也没别的更好的办法。
就我接触的腾讯员工或中高层来看,他们对外界的评价抱着一副近乎绝望的低姿态——被骂是正常收获,不骂就赚到,被夸了算惊喜(当然对合作伙伴始终是强势爸爸姿态这个有机会我再讲)。
对负面事件的响应和纠错也更加灵敏。年初腾讯的“立知”产品涉嫌抄袭“即刻”,后者的创始人出来控诉,结果腾讯迅速下架了“立知”,这个产品再也没有上线过。
我的公众号自从建立以来,一共发过十几篇文章,其中关于腾讯的就有两篇。从公关的角度来说,都算负面稿件。一篇是说腾讯虽然在国外风评不错,但回到国内依然改不了这抄抄那抄抄的毛病。第二篇是讲腾讯养蛊的,说任何项目一入鹅厂都是棋子,小众精品的项目就是炮灰,经常被牺牲掉。
第一篇发布后,腾讯互娱的一位助理总经理就在评论里说:“收到鞭策,我们会更加努力。”
第二篇关于项目养蛊的文章影响更大一些,光是在朋友圈里转发这篇的腾讯互娱员工,我就见到好几个。有人告诉我,腾讯内网有人转载了这篇文章,底下的讨论大部分都是以认同和反思为主。
养蛊文发布之后,第二天就有腾讯互娱的公关通过后台留言联系到我。既没有哭诉,也没有提出撤稿请求,反而夸稿子专业写得好(这里面固然有客套的成分),邀请对长去参加4月的互娱UP大会(然后我谢绝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我刚写的不是一篇负面,而是公司软文。
后来,我又写了一篇网易的负面文叫《网易游戏离不开投机取巧》,就在这周一,结果十分惨烈。
这篇文在公众号的阅读是3万多,收到了300多个评论(腾讯那篇阅读数基本相同,评论不到100),除了常规的一些评论外,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自来水、水军以及网易员工的恶性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