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概念是经济学中入门的概念,我们可以先从成本收益入手。普通人理解的成本一定是钱,例如:我去看一部电影,成本就是我付的40块电影票钱;一个退休的老人去几站地以外的商场买促销商品,成本就是买商品所付的金额(现在老年卡免费乘坐公交)。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也就是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和。
按照刚才我举的例子来分析一下:一个退休老人去几站地以外的商场买促销商品,那么这位老人除了买商品花的钱,还付出了什么?
时间!除了买促销商品的钱,还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买商品的时间完全可以用在其他地方,下棋、看孩子、跳广场舞。会计成本就是钱,而机会成本可以理解为时间。
收益就比较好理解了,还是这位退休老人。他的成本是时间和买东西的钱,收益就是这件商品或许还包括小区老太太的友情。
理解了成本收益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去分析产品经理工作上的问题了。产品经理在工作时,需求的管理是比较费心力的,除了公司的固有分级我们还可以用经济学角度去理解。
一个需求如果要做需要付出哪些成本:时间、员工薪水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收益就是用户好感度、浏览量还有用户增长率。我们可以比较成本与收益,去决定这个需求现在做还是不做。
除了处理需求管理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这一套思维去理解用户为什么流失的。
用户在一个APP跳到另一个APP,总归是有成本的。特别是之前做TOB的时候,一套系统装配的全公司并且让公司员工都能熟练使用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做的,但为什么有些公司放弃一家的产品转向另一家产品?
原因就是放弃你的成本很低,低到可以让新产品的收益抵消掉。甚至有公司员工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会想,你们公司从上到下都用我们的产品,不可能说换就换,有些问题晚点处理也没关系。
可能就在你得意的时候,其他公司就趁虚而入,抢占你的地盘。当然这个例子就不只是成本的问题了,但也能可以很好的说明成本的重要性。
我们想要降低用户流失率或者稳固用户的忠诚度可以从成本上下手,这个成本不单单指用户付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用户在这个软件上花费了多少时间。
我不会相信一个人在支付宝上花费很长时间去收集能量种树,无缘无故就跑到微信支付阵营;我也不会相信米粉加入小米社区各种提意见,苹果新品上市转眼就是买苹果。
我们可以建立等级体系、积分体系、勋章体系。就如同在支付宝种树一样,每当你种下一棵树,你想真正的离开支付宝也就难了一点。用户看见支付宝,除了支付还有自己种的那颗树。刚才说的除了成本还有收益,在APP打开时间相似的情况下,每提高一点打开时间就代表用户收益就多一点。
说到收益我就想到了用户体验,单独的等级体系或积分体系现在也很难完全将用户留下了,那么我们就需要增强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可以理解成对用户有哪些好处,可以是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可以是UI界面的美观还可以是用户反馈机制的建立。
成本中有一个沉没成本的概念,就是已经付出的成本与现在的决策无关,在做决策时,考虑的应该是还没有付出的成本。
例子:去看电影时,你已经买了电影票,坐在电影院看了半小时,发现这部电影是烂片。大多数人会继续看下去,钱都花了,不看不就亏了。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现在离开电影院,失去的是什么,不是钱。因为钱都花了,已经不需要自己再次付出了,这已经不是现在做决策的成本了,现在离开失去的只是时间段内看电影的权利。但电影你已经不想看了,完全可以把时间放在其他地方。
当然,真正的理解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很难,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心理作用。我们通常认为为了一件事情,所付出的东西都是成本,如果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情,需要立刻更改我们的路径时,那么就请立刻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吧。
因为一件事情做错了,那么无论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件事情仍旧是错事,可能做成了要比没做付出的代价更多。
产品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件决策或者需求已经开发到一半了,然后发现市场可能不如人意,这时候是否应该停止这个需求的开发呢,哪怕已经开发了50%?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立马放弃这个需求,如果我们开发完了,这个需求可以带来用户吗?
毕竟这个50%的成本已经付出了,再开发也无济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