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就像你去参加最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现场抽了10件签名体恤,抽中的十个人有九个都不知道歌手唱过什么歌。
如果中奖几率与购买力挂钩,那我们甚至可以推测:用户的“游戏”标签恐怕与中奖几率负相关,即便那是一个游戏主题的抽奖。
微博这回撞枪口上了:这个惊世骇俗破纪录的全民抽奖,还真特么就是游戏主题。
这也正是王思聪不可能自己设置猫腻的原因:他作为战队老板和电竞圈天之骄子与民同乐、给粉丝发福利,何必凉了圈内人的心,去巴结那些为了几块钱而来的路人?
抽奖猫腻的第一罪在于,其抽奖价值观极度扭曲:消费>一切。
那么,假如微博考虑的权重并非消费,而是一些较为正常的参数,比如真的只根据活跃度来鉴别“垃圾用户”,这样的猫腻就更好了吗?
在苹果降频门之后,恐怕没几个人还乐意给这种明晃晃的商业行为洗地:不公平就是不公平,即便不公平的理由再冠冕堂皇,暗箱操作也是暗箱操作,不告知也是不告知。微博避开疑似bot、避开不活跃用户、有显著的性别歧视(至少在结果上),有没有在每次抽奖前告诉用户?没有。
更糟糕的是,这种潜规则不仅没有告诉用户,也没有告诉发起抽奖的博主。博主一腔热血想给粉丝发福利,结果被路过的“城市年轻女性”莫名揩油——早知如此,是不是有些博主根本就不浪费这钱了?现在博主们有没有起诉微博、索要损失的心?
如果抽奖并非发生在线上而是发生在线下,这一筛选过程的画面无限接近舞弊。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微博抽奖在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早已坚持舞弊多年?
抽奖猫腻的第二罪,在于对公平和透明的彻底无视——而这本来是互联网人少数可以挂在嘴边的美德。
然而微博CEO来总并不打算为此道歉,反而将大锅甩给投诉、甩给工商、甩给企业、甩给参与抽奖的每一个用户,甚至无耻反问:如果规则透明,你觉得你还能中奖吗?
拿我自己来说,一个粉丝2000、微博数7000、原创比例超过三成、从微博上线不久活跃至今、登录频率接近每天必上的微博号,在与前文“蚁工厂”类似的数个抽奖测试中,无一例外都表现出“垃圾用户”的特质:即便中奖名额高于转发数,我仍然不能中奖。
这意味着:我长久以来在帮微博的活跃度做无回报贡献,意味着我对喜爱博主、喜爱内容投入的热情等于打水漂,意味着我像傻子一样被微博抽奖耍了很多年。
任何一个具备现代社会基本常识的人也该知道,中奖几率再低,只要规则透明,就比暗箱操作好。这就好像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会认为,“平权”比“特权”好,即便那特权属于女性自己。
何况,暗箱操作后,我这样的“垃圾用户”,仍然中不了奖。来总的这番解释,只会让那些真正喜欢微博、常用微博的“垃圾用户”,重新审视这款伟大的产品。
无视最起码的规则,一切以商业大局为重,已经成了微博的固定脑回路。
从神秘的降权,到莫名其妙的送粉丝(大V获赠粉丝意味着普通用户被强塞关注),再到不点赞不出现的奇葩乱序TL,微博的运营数据节节高涨,财报也越来越好看。不知微博是否由此认为一切践踏用户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直到他们不仅开始践踏用户,也践踏起别的东西。
在微博做原创内容、尤其微博问答的朋友都知道,微博的自宫式审查有多严厉。如果说审查只是第一道坎,那么接下来的传播则是第二道:假如你没买会员,没买粉丝头条,不做粉丝抽奖,不参与一切花钱推广活动,你的内容在普通用户那谁也解释不清的TL中就宛如沧海一粟——对,即便用户关注了你,是你的粉丝。
这种限制对一个个本身也是小透明的普通用户影响还不是很大,对于内容生产者却是恶心至极:早已通过早年“薅微博羊毛”在微博站稳脚跟的各路营销大号自然可以多买多得,继续维持高投入高回报,新人却几无生存空间。
可以想想,整个2018,有几个新网红是微博原生的?
微博早已不是内容生产者的乐土。假如你不想在微博花钱,那就别想在微博赚钱;假如你不想在微博赚钱,那你最好什么也别发——反正发了也没人看见。
不久前,微博上线了一个令各路公知狂欢、令自由主义者惊愕的奇葩政策:获得特权的部分大V,在自家微博评论区删除、拉黑网友,会导致该网友在全站被禁评3天。
微博自己的解释还是一样拧巴,说这是为了减轻大V负担,营造更好的网络环境。这种说辞和我们听了180遍的那套为了减少稳定成本而XXX的荒唐逻辑何其相似。
为了保护一部分人的言论自由而公然践踏另一部分人的言论自由,区分这两种人的关键居然是大V与否。这令我想起一个老笑话:大家处于一个公平的社会,其中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更公平。
微博抽奖事件尚未发酵,我猜会极度伤害微博的公信力,但我也猜他们根本不在乎。毕竟有个可效仿的老大哥,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把利润第一的价值观推行了很多年,为此闹出过多次伤天害理乃至违法犯罪的事儿,但至今从未有过悔改。
听说那位老大哥现在也掉队了。微博这个从没站过队伍排头、财报刚好看了两年的小弟,也敢混不吝地耍一出“狼来了”么?没有老大哥的命,也配得老大哥的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