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论是种树还是养鸡,都让无数用户沉迷其中呢?
首先也是关键的一点,这 2 个游戏的目标都是做公益,满足了大众的“利他”精神需求。
蚂蚁森林可以通过行走、网络购票、扫码乘车等低碳行为获取绿色能量,当能量攒够申请种树,便可以在需要绿植保护的地方种下一棵真实的树。
不论是低碳行为还是种树,都对生态环境优化有所贡献。
再来看看蚂蚁庄园,起初,由于蚂蚁森林玩法的先入为主,我一度猜想蚂蚁庄园养的鸡和鸡下的蛋,最后会赠送给需要这些食物的人,结果发现并非如此。
其实是通过养鸡攒爱心,集满 5 颗爱心,即可捐赠给公益项目。项目的受益对象都是弱势群体,比如留守儿童、残疾幼儿、贫困女性等等。
因为可以顺便做公益,这两年,我从微信支付阵地渐渐转移到了支付宝支付。
除了以公益为目标,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能成功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社交。
很好理解,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种树或者养鸡,大概率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想想很快凉凉的旅行青蛙)。
一方面,这 2 个游戏都有排行榜,起到了极大的用户激励作用。
为什么呢?不排除有高尚的小伙伴喜欢做好事不留名,但是如果做好事能让他人知晓,会激励更多的人行善(并非怀疑这些人做好事的动机)。
因为排名体现了每个人对公益项目的贡献程度,所以一般大家都会争夺排名。
另一方面,好友之间偷能量、浇水、帮收能量,偷吃饲料、驱赶小鸡、召回小鸡等等行为都可以产生互动,至少能让你跟毕业后再也没有聊过天的同学产生“树友情”或者“鸡友情”。
综上,由于公益的目标驱动和社交互动这两大亮点,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吸引了无数玩家。为什么养鸡种树比会员体系还牛逼?
如果只是做公益,对大公司来说其实不难,单纯的公益行动就像是做品牌,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只是效果可能并不会立竿见影。
因为成本的限制,所以平台持续运营公益行动其实很困难。像曾经腾讯的“1 元购画”虽然一时刷爆了朋友圈,但也只是“一次性”公益。
而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分别持续了 2 年多和 1 年多,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平台本身“有利可图”。
我不止一次听到类似下面的感慨:
可以看出来,蚂蚁森林和蚂蚁森林帮支付宝提高了用户活跃度,只要是跟获取能量或饲料相关的场景,用户都会想到使用支付宝。
除了用户活跃,我发现支付宝还利用蚂蚁庄园狠狠做了一波拉新。
蚂蚁庄园的小鸡可以进行装扮,但是需要完成任务才能获得套装,这些任务基本上都是使用支付宝的某个产品。
比如说这次的“时光侠套装”任务包含了完成理财小测试、设置一次定投计划、开通公益账户等;之前的“股市战神”任务有添加自选股票、猜一次大盘涨跌等等。
我就是通过这个任务入了“猜大盘涨跌”的坑,几乎每天都要去猜一猜。
蚂蚁庄园对支付宝的贡献不仅仅是拉新,我发现它前不久推出的“庄园小课堂”还有教育用户的作用,帮用户建立支付宝相关的认知。
“庄园小课堂”每天都会布置一道题,答对即可领取 180g 饲料。
题目类似于“在支付宝缴水电费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吗?”“税调整了去哪查最方便?”等等,答案基本上都能猜到,但是能高效的加深用户对于支付宝功能的印象。
不论是用户活跃、用户拉新还是用户认知教育,一般平台都通过会员体系实现,蚂蚁会员也是如此,但是从目前的反响来看,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比蚂蚁会员效果更好(毕竟都舍得花积分换道具了)。
为什么用户喜欢蚂蚁森林或蚂蚁庄园多于单纯的会员体系?其实是因为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是游戏化的产品。
前文,我们分析了蚂蚁庄园运用游戏化思维提升用户活跃的案例,运用好游戏化思维,带来的效果可能真的不亚于狂撒几个亿的“赚赏金”活动。
也许你会想,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像支付宝,有资源和财力开发出一款养成类游戏。恰恰相反,游戏优化思维玩得溜,能低成本、低门槛增加用户的忠诚度,而且游戏化思维能广泛应用于社区运营、社群运营、用户运营等多领域。
在介绍蚂蚁庄园案例时,我们已经讲到了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中,提出的游戏的 4 大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