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指责快手的时候说低俗,而到了抖音的时候我们就说上瘾了?
当你的一个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不断的鼓励的时候。
比如,你觉得累了刷刷抖音,觉得得到了缓解,还挺舒服的,不用动脑筋的往下刷,且不断地获得愉悦和认可的时候,这种行为带给你的感觉,会在你的脑子里形成脑回路,不断循环不想停止,它就变成了瘾。
抖音的“上瘾机制”,其内容逻辑是沉浸式的戏剧化的场景。
是这个平台的运营者提供的,谁把这个场景提供的越完整,它所能占用用户的时长就越长。
年初iPhone X 的广告,它是一个纯粹的很正点的经典的导演教学片,情节的安排它造成了你的那种持续的观赏度,这三分钟的视频你眼睛应该是离不开的。
大家完全可以用分析者的角度分析《三分钟》,他设计了多少桥段、他的构成,他是如何把他们链接起来的。
一个母亲的自述,任务出来了,她好久没见孩子了,但一会儿只能见三分钟。
还没停车,母亲敲着车窗,叫孩子的名字,这是情绪场景,求之不得、错过,悲剧重要的理论就是求之不得。
屏幕上的倒计时,这很重要的一个结构,给你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男孩被小恐龙吸引,调整一下这种紧张的节奏,有个闲笔,要一直是前面这种节奏你可能就不看了。
铺垫到这,情感高潮开始,男孩以为背不出乘法表,以后就更难见着妈妈了,所以短暂的相聚,男孩努力的背着乘法表,现在月台只剩下她们了,有营造了一种列车马上要开了的紧张感。
不能这么结束了,火车站亲人团聚的众生相,激发出每一个观者自己的情感。
大家看完了中国新歌声之后,为什么下台了还要拍他们家人的拥抱,也就是导演需要最后再触动一下观众,帮你把这股情绪全放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教案,陈导是一个出色的、优秀的导演,拍了一个很工整的片子。
他是一个短片不能说是短视频,他没有下沉到跟大家共同去狂欢的领域,可能传播效应还不如一个萌宠的搞笑短视频,当然你用这个去要求一个电影导演是不对的。
但是大家会沉浸在这三分钟的内容当中,且能触动内心,让你停留愿意花时间看完。
这里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电影般的桥段设计,也就是沉浸式的戏剧化场景。
抖音的运营者将这个运用到短视频的推送中,推送的编排逻辑和对每个内容的场景化筛选,实则把你带入了长篇化的观赏习惯。 我觉得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