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当下的话语权是集中化的,大概有点反叛。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全民平等使用的互联网中,话语权应当是分散而平等的才对。实际上话语权是从机构转移到个体了,相对的扩大了,但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依然是少数。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掌握话语权的人只影响掌握话语权的人,并不影响那些没有参与进来的人。比如一共有100人,20个人是掌握话语权的,但是另外80人根本不关心这20人在聊什么,对他们来说不重要。舆论被围起来了。
我们看现实情况,今天在互联网掌握话语权的,基本是一线城市的青年或者精英人群,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不管是KOL或者围观群众,都是这些人,而这些人是高度集中的。
最中心的一圈是北京“五环内”,全北京常住人口2000万,真正关注舆论的有效人口也就1000万人。以前我们做公关,做事件时有个理论叫,在北京火了就是在全国火了,其实现在还有效。也就是说,做大众传播如果能影响这1000万人,就约等于搞定了大众传播。
除了北京之外还有外围一圈,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这几座城市的核心城区人口。北上广深杭全部人口加起来差不多一亿人,而真正有效人口估计5000万左右,但是再加上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有志青年也在这个圈层内,算来算去,真正关注大众舆论的人口,在一亿之内。
差不多就是这一亿人,在话语权的围墙之内,几乎所有全网刷屏的热点,基本是这一亿人在刷屏。
所以,如果品牌做大众传播时,覆盖了围墙内的一亿人,绝对是年度营销事件了,不输当年凡客体。实际上如果能影响5000万人,就足够让一个营销操盘手身价暴涨,比如《啥是佩奇》的导演张大鹏。
但是,但是很重要。不要以为搞定了这些核心人群就搞定了所有人,不可能的。全网移动互联网用户是10亿人,全国人口是14亿人,除去老人与孩子,品牌营销能够影响的最大范围差不多就是10亿人口。
黄峥发明了“五环内”的概念,这里面就是话语权围墙内的人群,影响了这些人,几乎所有大众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围观群众们都会谈论。
但是,有很多“五环内”的热点,几乎传导不出围墙,在围墙外几乎没有任何声音。我现在去找我的技校同学,家乡发小们问他们,啥是佩奇?他们只会反问我一句啥是佩奇?
洞察结论是,所有人群被划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参与话语权的“五环内”人口,一类是不参与话语权的五环外人口。
第一,五环内的很大一部分舆论只在五环内传播,并不传播到五环外,只有极少数内容能够冲出五环。
第二、五环外的内容也很少走进五环内,只有极个别的案例会当做奇观在五环内传播,比如最近的国学大师沈巍。
五环内的大众,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的热点内容会传播给全国大众,会相信微博话题里的10亿阅读量,这个错误的认知是致命的。
有很多品牌营销专注于五环内的舆论影响力,在大众舆论层面连声叫好,案例都拿奖,操盘者也晋升行业大师,但是品牌用户并没有走出五环。
我们暂且称其“舆论品牌”,只在舆论层面有认知的品牌。非常多的营销人认为,眼前看到的,五环内追捧的,就是全国追捧的。但隔壁的中国,并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