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转化情况,那时我还没有用淘宝客,具体数据已无法衡量。不过几年后,在与一家曾被我写在推荐文里的淘宝店沟通时得知——我的一篇文章的种草,为他们的淘宝店带来了1W+粉丝的增长。
一万的量级,也让我完全不敢想象。因为当年我与合伙人都是在美国读书的学生,仅仅因为喜欢淘宝而开始做推荐。
后来在微博上制作内容,很快被微博不以兴趣为分类,而以砸钱为前提的推广方式烦到了。直到如今,我也在寻找一个平衡–好内容是有的,但是一定要交钱吗让大家看到吗?
就像是你明明可以考到一个重点高中,因为别人都塞钱进,所以你也要塞钱。
在豆瓣做一个有10万粉丝的头部网红,我的感觉是:实在。
豆瓣不是一个一炮而红的平台,豆瓣上的红人也很少会一炮而红,然而在不能快速变现的平台上,红人也不会快速死亡。
很多人会认为,豆瓣太「文艺」,文艺无法变现。然而这些人忽略的一点是: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人才值得被转发。
看看反映豆瓣平均水平的话题广场,就能知道这个群体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豆瓣有10万粉丝,大概花了我10年的时间。也正因为花了10年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我不会随便接广告,如果接广告,我会跟广告商说:这个文章一定要用我自己的方式来写,因为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被骂得太狠。
豆瓣这样的生态规则,造就了可以做内容的博主。之后这些博主流失到微博和其他平台,几乎都成为了大号。
我们熟知的咪蒙、晚晚、西门大嫂、Papi酱,都是从早期的瓣友,后走向其他平台的influencer。
如果你不买粉丝,不买数据,不是大号的朋友,铺天盖地的信息流,凭什么给你推荐?整天被娱乐头条刺激的用户们,如何注意到优质的内容?
所以微博“筛选”掉了一批不愿意给微博交保护费的原创博主。
转战微博之后我做的妥协是:宁可抽奖转发,也不肯购买热门。交给微博的钱,不如送给粉丝。
比如,一个原来只有100多转发的视频,经过转发抽奖视频中的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