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讲过很多次,职业生涯中企业与个体的关系。简单说就是,企业不养人一辈子,大家早点为自己想后路。
如果你没有幸运地在恰当时机进入一些风口上的行业和企业,靠股票期权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财务自由,那么你最好将自己在企业打工的时间终点设置为40岁。
这并不是说你人到40岁,企业就不要你了;而是你的目标是,到40岁的时候,不必为“企业会不会不要我”而焦虑。有这样的目标做为顶层设计,去分解你的事业和财富任务,会让你在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从容很多。
达到这样的目标,不是鼓励大家不择手段去挣钱(虽然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而是让大家结合自己的行业和特点,强化自己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有些职业比如律师、医生,执业门槛高,经验的复利效应高,大可纵深发展,让自己在本专业上精进深入。而有(产)些(品)职(经)业(理)的红利是阶段性的,年龄和从业经验的增长,与个人竞争力的增长并非正相关。这类职业,为自己寻找后手,非常重要。
今天只谈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在上一节提到的培养兴趣爱好,除了独立、可分享交流的特点之外,还具备可以商业化变现(能挣钱)的潜力。
这里并不是建议你学罗永浩,以自己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专业能力。而是在旧有的职业体系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商业蓝海。
时代在发展,很多新兴行业出现,提供了大量新的职业机会。
五年前有谁能想到,写公众号、开直播、拍抖音,能让一个人的收入比上班还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