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章结构中用了三个关键词来描述拼多多对于用户侧所提供的价值:
貌似很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一点点,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价值在拼多多出来之前,没有被满足吗?
拼多多诞生于2015年9月,我们将搜索引擎的时间节点调到15年9月之前,搜索“淘宝财报”和聚划算,可以搜到当年阿里CEO张勇对于财报的解读以及聚划算当年的目标:
这个时机无疑是阿里的转型期,而对于当时的京东,刘强东是这么说的:
三大战略:品质化、低价化、个性化,打造生活服务一体化平台
好了,信息搜集到这,可能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了:
淘宝急于摆脱低价,假货的标签,京东依托物流和售后提供品质化服务。
做个类比:京东就好比一个经销模式的巨型商场,淘宝好比一个监管严格的商业街。两者覆盖了人们购物的很多场景,但唯独缺少了一角——消费者对于庙会和自由集市的需求。
再看看拼多多,几乎完美的将刀子切割到了淘宝京东的身上,将这部分的场景进行了补足,不止于此,其社交裂变的丰富玩法,毫无套路的低价直接将消费者击穿。
你说质量差、发货慢、售后垃圾,who cares?
用户花9块9块钱买一大抽纸巾,还会考虑纸巾是否轻薄舒适吗?还会考虑怎么两天了还没发货?还会考虑东西不好用去退吗?
别闹了,低价往往意味着低预期,只要能用,用户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而在商家端,拼多多释放了长尾的小微商家的供给能力,他们在淘宝上得不到的流量曝光,只要你价格击穿,可以,拼多多给你,流量根据价格分配,简单粗暴。
如果说快手是算法普惠,字节是信息普惠,那么拼多多完全可以说是流量普惠。
况且依托于我国国情,快递的飞速发展,现在拼多多上的物流速度其实比之淘宝京东差距并不大,而小微商家产出的商品与品牌产品之间质量差距也多为75分到90分的区别。
说到底,拼多多吃了社会主义的福利,也吃了高速发展社会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