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追求短期目标。在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中,评价企业的业绩,利润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评价指标。由于管理人员必须集中精力对付季度和年度的盈利数字,因而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盈利能力。为了追求会计账面利润,管理者极有可能利用他们手中的经营自主权来做出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但长期利益受损的经营决策,即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追求短期目标如通过削减研究与开发经费、广告经费和机器维修来增加当年利润等,都明显地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评价体系中利润成分越高,企业的短期行为就可能越发膨胀,因为会计利润只能反映过去的事实而无法充分显示企业的未来潜力,即使有最好的会计准则与公正的审计,以及会计师客观的审核。
(2)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会导致管理者做出次优化决策。如果企业业绩评价主要依靠投资收益率指标,当新项目和机会的投资收益率达不到已实现的投资收益率时,企业管理者为了保持既有的业绩水平,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项目和机会。因为如果企业管理者接受这样的项目和机会,反而会使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降低,对其业绩评价不利。实际上,如果这样的项目和机会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或其投资收益率虽然达不到企业已实现的投资收益率,但却超过了企业所设定的最低投资收益率,这样的项目和机会是应该接受的。为此,如果投资收益率作为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或惟一指标,将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做出次优化决策。
(3)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预测能力较弱,时代特征体现不足。传统的评价指标过分注重企业业绩的财务指标评价和评价指标的价值方面,忽视非财务指标的非货币计量的指标,计算不够及时,预测能力较弱。然而,激烈的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管理层重视经营决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等前瞻性方面的内容。像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质量与服务等这类非财务指标应该在企业业绩评价方面起更大的作用。针对以上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不足,有必要对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非财务指标。
2、评价角度表现为单一化,侧重性不强,相关性不够。我国现在的财务评价主要是站在国家、银行、企业三个角度对国有企业来评价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评价开始显露其不适应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新技术将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财务评价指标也应以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为基础,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设计展开。显然,现有财务评价体系是以一套评价指标满足一方或多方需要,几方兼顾,侧重性不强,相关性不够,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