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有关古典音乐和婴儿的故事是从哪儿来的?1993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份研究显示,大学生(而非婴儿)如果听上10分钟的莫扎特奏鸣曲,在随后的空间智力测验中就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这被称为“莫扎特效应”。
后来的研究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果。1999年,《自然杂志》再次发表对16项此类研究进行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音乐对空间智力的总体影响可忽略不计。
在一篇名为《“莫扎特效应”:追踪一个科学传奇的演变》的文章中,斯坦福大学的艾德里安。班格特和奇普。希思分析了人们把原本对学生的研究扩展到婴儿身上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为什么这个故事得以广泛传播。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断,那么多人认为对“莫扎特效应”的研究是针对婴儿的,是因为婴儿是很多人焦虑的中心。父母非常担心其年幼的孩子,而 “莫扎特效应”似乎是缓和这种担忧的一种方法。该校的研究人员称,这种担心是“一种普及面广的,被贴上‘婴儿决定论’标签的陈旧观念,此观念认为,成长的早期有一个关键阶段,它对孩子的一生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
而且他们还发现,一个州的教育体系越糟,对“莫扎特效应”就越感兴趣。教育体系按照教师工资、每个学生的开销和全国考试成绩来衡量。
他们注意到,媒体对“莫扎特效应”的引文目前已经减少。这不仅是因为一些科学研究对音乐和智力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质疑,也因为它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新奇感。
“莫扎特效应”的起落,让人不得不想起另外几件曾经引发一时狂热的事情,它们涉及到企业而非孩子:企业再造工程,蜂拥建立网站,现在,则是确定公司核心竞争力并将其余业务外包。
提到企业再造工程尤为恰当,因为和“莫扎特效应”一样,这一潮流源自一部著作中提到的思想。当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合著的《再造企业》出版时,正赶上美国和西方企业都处于衰退期,它们对销售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且效率极高的日本公司表现出极度恐慌。
西方公司不顾一切削减成本,而企业再造理念看上去正好引导他们该如何做。他们相信,哈默和钱皮的书告诉他们要重新检查每一个商业流程,就好像公司从零开始。例如,公司真的需要所有这些人员吗?于是公司大量裁员;那些被视为无价值、多余的中层管理人员则特别受到“关照”。
事实上,《再造企业》并不是一本思想如此简单的书。它建议应从客户角度出发审视遇到的每一问题,并设计流程以确保他们能得到最好的服务。这可能涉及到对以前独立的部门进行合并,但它需要更多地发挥员工的能力。该书提倡给予员工更多权力和自主,并在改造过程中引入工会。
互联网热潮和外包并非单纯由一篇文字所引发,但它们却有很多相同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许多年代较久远的公司陷入恐慌,它们相信公司将被那些在车库上网,长着粉刺的年轻人毁掉。
外包热潮让西方人对印度人产生了恐慌心理,正如他们以前对日本人产生的恐慌心理一样。
当然,还有来自印度和其他亚洲大国的挑战和机遇。这些潜在的巨大市场刚刚开放。同样地,互联网变得非常重要。
然而,应对任何新情况还有更多方法。当每个人都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应对方法时,很有可能的是他们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