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确定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切实杜绝城镇化沦为政治化翻版现象的发生。在目前各地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具有广泛性。
笔者手头上有一份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其中指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应为广大居民服务,如何使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目标。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却成为地方政府创收的借口。近几年来,不是有些地方政府借旧城改造之机强制拆除老百姓的房屋吗?
应建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严肃的工作,不仅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
笔者手头上的一份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研究资料表明:“如果城镇化率1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GDP须增长11%才能够支撑。”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据统计,1996年~200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连续8年每年提高约1.44个百分点。仔细分析一下,按这样的速度推算,1年就要使 2000万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然而,每年城市的新增就业岗位只有850万个左右,即使把这些就业岗位全部留给进城的农民,城镇也容纳不下每年多出的 2000万人!因此,不顾及城镇的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城镇人口数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城镇化建设战略应是客观理性的科学,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变了调,走了样。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攀比现象严重。由于城镇化率已被看作政绩指标之一,目前已经出现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城镇化高增长率的攀比现象。二是城镇化建设沦为某些官员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一提到城镇化,有些人想到的就是建几条大道,搞几项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混为一谈,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片面强调建设规模,久而久之,必然超出当地的承受能力,其后果可想而知。
关于城镇化进程的管理要统筹兼顾,注重实效。当前有些地方领导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确定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目标。
然而,当前一些领导不愿意把资金投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都想搞看得见、摸得着的“脸面工程”,导致一些城市改造工程不是拓宽马路,就是架立交桥。然而,城市就业难、上学难的状况却得不到根本改变。
城镇化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延续城市文脉。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忽视城市生存品质,忽视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城市建设就是只见建筑不见城市。”他甚至不无担忧地说:“我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资源紧张的国情要求我们搞城镇化建设决不能贪图一时之快,更不能干砸子孙饭碗的蠢事。正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张勤在今年8月2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今后,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