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形建筑的下部纵墙上常会产生八字形裂缝或单方向斜裂缝,下部缝宽较大,向上逐渐缩小,在房屋建成不久就会出现,它的数量和宽度随时间而发展。这是一种沉降裂缝,主要是由于地基承载力、结构刚度上的差异使建筑物沉降不均匀引起的,当差异沉降积累到一定的数值时,砖砌体因承受较大的剪切力而开裂。预防的措施是,应根据地质状况合理进行建筑布局、结构选型,并在适当部位(例如土质和荷载变化较大处,不同结构类型处,新旧建筑物结合处等)设置沉降缝,以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降,这是一种放的方法。治理的方法是,在沉降稳定后,先用水泥浆灌缝,再粉刷标号水泥砂浆或墙面敷贴钢筋网片,并配置穿墙拉筋加以固定,然后灌细石混凝土或分层抹水泥砂浆加固。
屋顶建筑的顶层檐下或顶层圈梁与墙体交界面之间常会出现水平裂缝,裂缝一般沿外墙顶端断续分布,两端比中间严重,在转角处,纵横水平裂缝相交而形成包角裂缝。在平屋顶顶层纵墙的两端,常会产生正八字形裂缝,严重时可发展到房屋1/3长度内,有时在横墙上也可能发生。裂缝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这些裂缝是常见的温度裂缝。主要是由于平屋顶建筑的顶层受季节性气温和太阳日照的影响较大,使结构周期性的热胀冷缩,由于混凝土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不同,会在接触面间产生水平方向温度应力,使砖砌体处于受拉、受剪等复杂的应力状态下,当应力超过砖砌体材料的抗拉、抗剪强度时,砌体就会开裂。也由于砖砌体材料的不均匀性,引起拉裂、剪裂的不规则性,有的导致水平裂缝和包角裂缝,有的导致正八字形裂缝。预防的措施是,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结构的变形约束条件,在建筑物顶层圈梁与砌体交界面之间设置滑动层(例如两层油毡夹滑石粉),创造一个较为自由的变形条件,减少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并提高顶部砂浆的标号,严格控制集中碎砖填充,提高砌体抗裂性能。施工中,屋面混凝土部分分快预制或留置伸缩缝,以减少混凝土伸缩对墙体的影响,这是一种“抗”与“放”相结合的方法。长条形建筑超过一定长度时,应设置温度伸缩缝,这是一种“放”的方法。治理的方法是,在不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时,这些裂缝一般不作处理,较为严重的可先用水泥浆填缝,再重新粉刷面层。
在窗口转角、窗间墙、窗台墙、外墙及内墙上常会发生斜裂缝,多发生在纵墙上部的两端。裂缝往往通过窗洞的两对角,在洞口处缝宽较大,向两边逐渐缩小。这些裂缝大多是由于温度变化使结构热胀冷缩产生温度应力后造成的,是一些不规则的斜裂缝。预防的措施是,提高上述薄弱部位的砌筑砂浆标号,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确保施工质量,以提高砌体的抗裂性能,这是一种“抗”的方法。一般可不作处理,较严重的可选用水泥砂浆补缝,重新粉刷面层。
建筑物底层窗台墙的中部、窗洞口的两个角处常会出现竖向裂缝。裂缝上宽下窄。这些裂缝是由于地基反压力和砖砌体的温度收缩应力共同作用引发的。窗台墙受基础和两窗间墙的约束,在地基反压力作用下起着反梁作用,特别是在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的情况下,将向上弯曲,产生弯曲应力,在1/2跨度附近由于应力较大,导致裂缝。同时,窗间墙对窗台墙的压力作用,将在窗角产生较大的约束应力,导致或加剧开裂。预防的措施是,提高窗台墙砌筑砂浆标号,窗台墙顶部采用配筋砌体,提高砌体抗裂性能,这是一种“抗”的方法。这种裂缝一般不危及房屋的安全,可不作处理,较严重可先用水泥浆补缝,再重新粉刷面层。
砖混结构的底层窗间墙常会出现竖向裂缝。裂缝上宽下窄,这种裂缝多为结构裂缝,由于窗间墙截面较小,承受荷载较大。而且窗间墙中常有管线通过,损坏砌体,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砌体强度的削弱或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承载力不足。预防的措施是,增大窗间墙的断面或事先采用高标号砂浆砌筑,窗间墙尽量用整砖砌筑。通过窗间墙的管道,事先预埋,不要砌筑后再打凿,以保证砌体的整体强度,这是一种“抗”的方法。治理的方法是,采用水泥砂浆灌缝,两面再夹钢丝、网片,粉刷高标号水泥砂浆补强,严重的应采取抽砖重砌或扩大断面、加扶壁柱等措施。
通过对建筑物常见裂缝的分析研究和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实,砖混结构的墙体裂缝虽然不可避免,但只要设计合理,确保施工质量,选用材料得当,建筑物的裂缝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