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两年尤其是去年以来的房产纠纷来看,大概集中在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群体,分别是签约、收房、已入住阶段,这个时期也是政策频繁和调整的时期,每个阶段都有很多案例和政策,在《物权法》实施的大背景下,许多痼疾得以从政策层面清理,趋势是把纠纷消灭在签约的萌芽阶段,并同时给出纠纷的解决方案。
去年以来,北京房地产市场进入政策治理高峰期。3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住宅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交付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交付办法》)中规定,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完成50%之前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同时,分户验收也提上日程并付诸实施,并在去年年底确定“先验房、后交付”程序,“这是对以前霸王条款的清理,”永同昌地产营销总监肖志刚说。而在今年年初,新版《商品房买卖合同》颁布,将上述政策进一步纳入,力图在签约阶段杜绝纠纷。物业服务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和行业性规范。
“《交付办法》我们已经下发到各项目了,按规定贯彻执行,”京西某开发商告诉记者,他们也在研究新政对于自己的影响,并以此重新界定和购房者的关系;鉴于纠纷产生的可能性,远洋地产近日将质量管理部门独立出来,并建立投诉回馈平台。
购房者和业主也认识到新政的作用,如健翔园小区利用《物权法》成功收回锅炉房产权,京城北部某项目准业主利用“先验房、后交付”和开发商谈判,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市建委物业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今年将加大市场打击力度,促使房产交易、物业服务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