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2002年1月,市民郑某遭遇了一场网络“恋情”,为了这场网络“恋情”,发妻与他闹得不可开交,最终离异。他本以为就此可以和网上爱人双宿双栖,却没想到,自己很快就命丧黄泉。
今年2月,龙岗警方在横岗某宾馆内发现了郑某的尸体,警方调查发现在案件发生的前一晚,郑某和一名女子曾在宾馆内过夜,但郑某居住的辖区内却没有人见过该名女子。破案的线索最终在互联网上被发现,
在事发前一晚,郑某曾和一网友相约见面,警方证实这名网友正是宾馆出现的神秘女郎。案发前晚,郑某和其在宾馆发生关系后,立刻有两名男子前来捉奸,并向其索要20万青春赔偿费,郑某不从,声称要报警解决,并与两名男子发生争执,于是被杀死在宾馆中。
【真实案例】2003年9月18日,30多岁的女事主丽云来到罗湖公安分局桂园派出所报案称,17日晚她在家中被一个名叫李波的网友打劫。丽云是不久前在某网站聊天室里认识李波的。9月17日晚11时许,两人在一家咖啡店第一次见面,她被对方英俊的相貌吸引,当李波提出要和她做情人,接着提出要去她家里时,丽云一一应允。
途中,李波走进一家便利店买了一瓶饮料。进屋后,李波将饮料递给丽云。喝下后,丽云立刻感到头有点晕。9月18日凌晨2时许,丽云被家里的电话铃声吵醒,她发现自己赤身裸体地躺在床上,脖子上一条价值1800元的钻石项链没有了,桌子上的手机没了,一张存有2万多元的银行卡不见了。
【刑警提示】你也许认为,网络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里,面对一个陌生人,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暴露你自己。但是你要小心,这种暴露可能让犯罪分子掌握你的个性特点,看到你的弱点,一旦你将网络生活引向现实生活,你就可能受到伤害。
【真实案例】今年1月,王小姐通过网络购买一套名贵家私,付出8000多元后却迟迟不见货物送到,随后她发现网络上的公司根本不存在。
【刑警提示】预防网络诈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购物前可登陆深圳市工商局红盾网查网上办事/企业基本信息或深圳信用网,看这些网上公司是否存在;注意低价陷阱,当网站物品所标价格远低于该商品市场价时,消费者不要贪小便宜;消费者在购买网站的商品之前,首先可向网站所属公司所在地的省级通信部门进行咨询,看该网站是否已获得ICP经营许可证;还可利用企业信用网,查询该公司是否具有工商、税务等执照。网上购物前,应对网站的商业信誉、经营规模及送货方式做详细了解,尽量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
【真实案例】市民赵先生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下载某某软件可获得推广费300元,赵先生立刻下载,结果不但没有获得下载费,一个月后,电话费还支出了上千元的国际长话费。
【刑警提示】这是典型的链接陷阱。告诉你下载某软件可获得“推广费”,当连接这些下载软件时,该软件能偷偷关闭用户与ISP的连接,而接上国外的长话拨号台,使用户支付巨额国际长途话费。有效防止办法是关闭上网电话的国际长话功能。
【真实案例】王先生在某视频聊天室网站聊天,收到一个“小纸条”,说是网站管理员发给他的信息。上面写着恭喜他成为幸运用户,并告诉他到网站首页去领取奖品,最后还给了他一个礼品号码。王先生按照管理员提供的地址打开了网页,是他经常上的聊天网站首页(但后来证实其实是假冒的),上面写着“为回报广大用户长期以来对聊天室的大力支持,本公司特别邀请‘索尼爱立信公司’赞助本次活动,凡登陆聊天室的用户就有机会成为本次活动的幸运用户,获取由‘索尼爱立信公司’提供的索爱手机一个和Say大礼包一个。”
王先生大喜,当即根据兑奖提示汇出500元现金,后来发现受骗。
【刑警提示】此类案件发案率较高。辨别方法,关闭聊天室重新登陆聊天网站首页,即可发现照管理员提供的地址打开的网页是假冒的。
【真实案例】2004年5月,赵小姐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美国远东集团为打开国内市场,特举办SIM卡抽奖,您是二等奖幸运者。王小姐连忙回电兑奖,对方告诉她,她获得了一部手提电脑,但先要将380元的邮资存入建行指定账户。赵小姐付款后,即发现对方电话停机。
【刑警提示】此类案件发案率较高,通常要求当事人预交“邮资”等名目的费用到指定账号,而作案人则事先使用假身份证或骗取他人身份证件,在我市金融储蓄网点(主要集中在邮政储蓄所、工行、建行、农行)开设好账户,并办理好提款卡守株待兔,事主的钱一汇到,作案人便立即用提款卡将钱提走,同时原来的手机号码停止使用。
【真实案例】李先生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手机号码蕴含丰富的五行数理,拨95006677或96098668测试您的号码是否能给你带来好运。”李先生每天都收到这样的短信,于是给对方打了电话,对方使出浑身解数不让他放下电话,一查话费才知道给对方打电话收费非常昂贵。
【真实案例】2005年10月20日晚,徐女士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是:“我是周某某(徐女士一位同事的姓名),我那部138的电话欠费停机了,我用的这部电话135的也刚巧没钱了,我现在有点事不方便走开,麻烦你帮我买张100元动感地带卡,把号码发过来,谢了!”徐女士赶紧放下手头的活儿,去买了一张100元的充值卡帮朋友充值。事后,徐女士得知,当天晚上周某手机遗失,接着共有10多个周某的同事和朋友,像徐女士一样上当受骗。
【真实案例】2005年底。受害人徐某某收到一条声称是某银行的短信通知,称其在沃尔玛购物刷卡消费4800元,并留下一个查询电话。徐某某拨打了这个号码,通过这个电话被先后告知假冒的市公安局、市银联中心以及网上银行电话,让其打电话询问。徐某某逐步上钩,先后拨打了这几个号码,被骗取了自己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并按照电话中的语音指示通过网上银行办理了112万元的转账手续。就这样,徐某某的这笔钱被犯罪嫌疑人分别转移到他们事先在深圳及山东开设的银行账号上。
警方提醒:收到类似短信的持卡人要积极向警方报案。如对自己的银行卡消费确有疑问,应亲自到银行柜台办理,或者致电各发卡行的统一客服热线。
【真实案例】“庆祝××成立××周年,向用户表示感谢,您把此消息转发10位用户,您的账户上将加上188元话费!”这是2004年一种比较流行的极具诱惑力的短信骗局。好多人都信以为真,给亲朋好友转发这个信息。然而,不但没有等来188元的话费,却要实实在在地为这10条短信息付出信息费。
【真实案例】三个月前,吕先生在网上发现一个黄色网站,对方要求其输入手机号码,即可免费浏览各类黄片。吕先生随即输入号码,立刻收到网站短信,要求其发送短信验证码。吕先生发送短信后,不断收到各类垃圾信息,一个月话费飙升了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