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举办的线下读书活动中,最常接触到的就是书,自从电子书开始普及,陆续会看到来参加活动的朋友掏出手机pad或者kindle来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有时候还会看到有人展开一张打印稿洋洋洒洒地开始朗读。这种行为我最不能接受,但是也可以理解。一来实体书携带不便,厚重的书只是带到现场读个几页,带几张打印纸的确很方便;二是在读书讨论之时难免要记笔记,在自己心爱的书籍上划弄,相信每个爱书之人都不忍下手。
电子书最诱人之处就是它的高存储量,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海量存储各类书籍,别人藏书于室,自己运筹帷幄于掌中,这种感觉的确很不错。而且只要能联网,书籍均可随时随地下载阅读,这个非常吻合现代人的速食文化,再加上各种电商不断地推陈出新各种款式的电子阅读器,人性化的贴心设计,方便快捷的查阅搜索功能,让各类潮酷的文青们趋之若鹜。与此同时,各类与阅读相关的网页和手机应用也是随处可见,的确是给传统的纸质实体书带来很大的冲击。
其实,那些捍卫传统实体书地位的人们,其实是在捍卫自己往昔时光的回忆。的确,实体书也有它自身的优点,比如富有美感的装帧,翻阅纸张的触感和与电子书不同的视觉体验,书籍中散发出的淡淡油墨清香,这些都让实体书在现有的市场上尚能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它的体积所带来的存储保管问题也让蜗居闹市的文艺青年们望而却步。
定价为免费或者到几块钱的电子书,和在各类电商的网页上打折满百返现的活动之后书价还是在十元以上的实体书;付费后随时随地可以阅读的电子书,和要等上一天或者更多时间才能到货,还有在运途中可能有破损的实体书;再加上买到之后倘若不好看的闹心失望感,的确前者看来更加适合这个时代快速消费的潮流。
对于线下的读书会而言,其实载体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传递的作者的思想,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体验到的那种隔空交谈的感动,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里面曾经提到:“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