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为什么这么难?我想至少有两条原因:
1.医改牵动千家万户和社会各界,矛盾错综复杂,医改天生就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诸多矛盾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2.不管是前届政府的8部委还是本届政府的16部委,部门对医改分歧较大,影响了决策。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抛开部门利益,把十三亿人民的利益顶在头上,医改才会顺利二、医改的当务之急
“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这是党和政府极力制止和纠正的错误倾向,尽管已经有了较大改变,但是由于法律法规往往由政府主管部门起草,部门利益法制化倾向还是存在的。就医改方案而言,十几个部门讨论一年多时间在关键问题上不能完全统一,拖延了改革进程。这中间,部门利益就是绊脚石之一。
关于体制设计的一个重大分歧就是:政府加大投入的资金交给谁?此前的六十多年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医改之前,政府投入交给卫生部们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的问题是:基本医疗的投入,无论哪个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一包到底,政府拨款给卫生部门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低效率的,受到人民群众越来越激烈批评的计划经济的落后体制。在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顺应社情民意,我们必须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建立起“政府购买服务”“补需方”和体现市场竞争机制的新体制。然而这样一个重大的改革投入机制的政策,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反对,他们总认为只有自己最懂,只有自己最胜任,国家的钱交给自己最放心。他们不希望有来自外部的制约机制,来约束和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费用的降低。而与此相反,大多数人都认为从群众利益出发,有制约比没有制约好!有竞争比相对垄断好!补贴需方(参保人即社保执行机构)比补贴供方(医院)好!难道当事人真的不明白大多数人赞同的这个道理吗?不是的!是既得利益模糊了他们的双眼,他们希望像过去那样,把人、财、物大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希望从制度上没有人能对医院服务说不,这就是利益的根源!可以略举几例来讨论一下:
——有人说:为了保障国家基本药物中廉价药的供应,要由国家实行“定点生产、统一配送、强制使用”。事实很清楚,廉价药的缺失绝对不是生产问题,而是定价不合理所致!全国药品生产能力二分之一闲置的情况下,只要合理定价,任何一种廉价药都不会缺失!提出定点生产是不合逻辑的思维,是头痛医脚的做法。那么捞起这样一个题目,实行新的“统购统销”,人为制造一些不公平竞争,这是为了什么呢?
——有人说:“对新药和专利药品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实际上,“药品法”规定我国药品上市申请的评价标准只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关部门试图在药品管理法之外,设立自我授权、这本身即违法!
——有人说:“要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包括外资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其实我认为,根本不需要给民办和外资以单独“规范”的待遇,只要“准入条件人人平等”即可以了。事实上,许多人都看到了有关部门对民办和外资医院的准入是抱消极态度的。为了保护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企图借助“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设立药事服务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来达到目的,这不是为了既得利益吗?
联想起2006年刑法修正案(6)实施后,有关部门竟然公开说“收红包不是贿赂”!还有,已经被国务院法制办给于纠正的原“医疗事故鉴定办法”规定,要求患者自己承担举证责任的错误条款等等,作为起草单位的有关部门,其维护医疗机构自身利益的立场不是由来已久吗?
我们认为:部门利益必须抛弃,即便是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也不能只想到“600万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利益”,而应该以13亿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医改成功的先决条件。
2.充分调动和发挥医务人员的改革热情和聪明才智。
几年来的医改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媒体有密集报道,历年两会都是热点话题。各社会团体有各种建议不断报送有关部门和国务院,相比之下,医务人员的声音既小又少,似乎显得十分冷清,为什么呢?通过对北京、上海三甲医院了解才知道,前几年医生们也曾积极关注和参与改革讨论,由于反反复复没什么大进展,许多医生感到“疲倦”,他们说:“上边爱怎么定就怎么定吧,反正我们收入不减少就行!”还有的三甲医院医生说:“我们院里从来没有学习讨论过医疗改革,大家都不太了解,也不关心。”
其实,医生是医改的重要力量,仅就医疗环节内部的细节问题而言,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医生,没有广大医生的积极参与,什么“双向转诊”、“全科医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等就很难落到实处!
有些院长同志直白的说:“关于医改方案我们是有考虑的,也备有建议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是任命权在卫生局,我们不能想说就说,我们首先要顾及卫生局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只能等等看再说。”
看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远远还未调动起来,他们的真知灼见还没有畅所欲言。要创造环境和气氛,让医生们说出心里话对医改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是十分重要的。政事不分的体制障碍了医务人员智慧的发挥,及早落实“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政事分开”等四个分开是当务之急。
3.认真落实,不要好经歪念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有了好的政策还远远不够,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制定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执行好、落实好就更不容易。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多么好的一项政策呵,可是这项好政策却被某些农村干部演化为“没收财产、扒农民房子,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违法行为。完全背离了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药品招标采购本应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采购成本,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的好政策,但是在各地实施中,广大群众会发现“低价药落标、高价药中标”,“只定价格,不定数量”,“变脸药高价中标”,“中标还要靠钩标”等许多怪现象。这些怪现象瓦解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的好政策并没有取得好结果,为什么呢?
政策是好政策,“一部好经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所以在制定和落实医疗体制改革相关政策时,一定要严防歪嘴和尚!那么歪嘴和尚是谁呢,他为什么要念歪经呢?
——有人说: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支上缴,差额补助”的管理办法能够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而我们认为所谓的“收支两条线”的办法与中央提出的“政事分开”等四个分开措施是背道而驰的。收支两条线等于强化了某些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工作干预,形成了任命干部靠卫生局,收入交卫生局,支出要向卫生局请示的格局。医院好像卫生局的科室,医院院长对医院的管理完全听命于行政部门,这样的“改革”要把医院领到哪条路上去呢?
——新近,也有人大力倡导南京医院药房托管的所谓“经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一个托管合同中间医院都要收取购药金额45%-50%的“托管费”,用“托管费”把医院“以药养医”的既得利益先固化起来,而且这个托管费还在不断的提高,最后这些负担完全都加在患者头上,这是维护既得利益的游戏,对改革没有任何推动。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把改革引入死胡同,为什么还要假戏真唱呢?
——还有人创造了“零差率”的所谓试点:按他们的说法,实行零差率就切断了医院、医生和药品的“经济联系”了,其实远非如此!零差率有两个死结:①既然是零差率,那么医院、医生的收入就固定了,他们的积极性从哪里来呢?②与社区医院同处药品销售终端的零售药店全国有34万家,社区医院零差率由政府发补贴,那34万家药店怎么生存呢?
看来,认真地、原原本本地把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关于医改的方针落到实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们殷切希望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要把十三亿人民的利益举在头上,千万不要浪费了宝贵的改革时间,不要为己所用,好经歪念吧!
三、四点体会
通过多年来关注医改、学习医改、参与医改,对这一重大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医改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时间通过试点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我有如下初步认识和体会:
1.医疗体制改革的最本质问题不是投入多与少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不转变公立医院现行体制和机制,注入多少资金都会石沉大海。
2.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的落实党中央的指导方针,只要抛弃既得利益,把十三亿人举在头上,改革一定会顺利!
3.千头万绪,要从部门领导同志转变思想入手,当务之急是政事分开。政事不分开,医改没希望。
4.坚持政府主导并引入市场机制,无论是医院、医药企业还是保险公司都要鼓励多元化的有序竞争!竞争的结果归根结底对老百姓有利!“政府花钱买服务”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