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尚无权威的官方统计数据,只有5万亿、6万亿和8万亿几种不同的估算。
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2009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到约6万亿至7万亿元,此后还将进一步上升,直到2011年达到峰值,为9.8万亿。
报告认为,从2012年开始,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较快,潜在风险可能会逐渐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将逐步回落,至2014年为4.9万亿,接近于2008年底的水平。
而至少5万亿的新增债务规模也超过了地方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的总额,即其地方财政的负债率已经远远超过了100%。
中金报告认为,鉴于从2012年起偿付本金的余额显著上升,地方政府偿债率将从2009年的12.0%继续逐年上升,至2012年将突破20%的警戒线,为26.6%,之后缓慢回落但继续保持在20%以上,直至2014年下降为19.5%,回落到20%的警戒线以下。
地方政府建融资平台的层级也逐步向下移动,由省级政府向市(地)级、县(市)级移动,甚至集镇、乡村也设立了融资平台。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现在有70%的投融资平台是集中在区县级。
在此背景下,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急剧扩张至数千,当前业内对此的估算范围在4000家到8000家左右。
做了大量调研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发现,今年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增长非常快,这类融资平台以前主要集中在省级单位,最多在地级市,现在发现大量的区、县以及县级市都有大量的投融资平台。
业内专家指出,这些公司的设立、运作不规范,包括资本金来源、资产的组成以及贷款的使用很不规范。从实际情况来看,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政府融资平台的层级越低,其运作越不规范,潜在风险也越大。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各种目的,在扩大融资量的同时,尽可能延长融资偿还的期限,把还贷负担转给了后几届政府。
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导致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错综复杂,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混乱以及各地融资平台在贷款使用上缺乏统一安排和部署等问题。
另外一个风险是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担保不规范,存在瑕疵。银行为防范贷款风险,通常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融资担保。
地方政府为了让融资平台公司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想方设法向银行出具各种形式的担保,既有地方人大、政府出具的还贷支持性文件,也有地方财政出具还本付息的承诺函,尽管这种做法在法律上有瑕疵但却有一定的普遍性。
银行方面,据两会期间各地银监局的委员和代表透露,中国银监会已把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列为今年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要求金融机构在最迟6月末打开地方融资平台“资产包”,进行项目还原清理评估。同时,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对违规贷款进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