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股改的全过程,我们切实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股改的启动在根除股权分置这一制度性缺陷的同时,也令长达两年之久的超级大牛市喷薄而出。在股改正式启动一个月之后的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最低见到998点,此后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直接将大旗插到了6124点高地。短短两年零四个月,上证指数涨幅达到513%之巨;2007年全年上涨96.65%,也创出全球证券市场年度涨幅之最。
与此同时,在指数持续走高和大蓝筹股上市的双轮驱动下,两市总市值呈几何级数增长。沪深两市总市值从2005年7月28日的3万亿元一路走高,到2007年底已达32.71万亿元,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总市值翻了将近11倍左右。
不仅仅是总市值的翻倍增长,股改还改变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割裂与分置”状态,使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从原来的“同床异梦”变成了“同舟共济”。
股改前,由于股权分置的存在,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两大利益群体“各自为战”,价值取向与利益上的不一致,导致双方长期处于对立态势,而非流通股股东由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其直接后果是市场诚信的丧失,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失去信心。
股改后,统一了各类股东的利益取向,各类股东享有相同的股份上市流通权和股价收益权,各类股票按统一市场机制定价,并成为各类股东共同的利益基础。大股东从当初的“掏”声一片,到如今的优质资产的注入;从不顾中小投资者的死活,到关注股价的涨跌等等,这一切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奠定了市场化基础,使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上与国际市场不再有本质的差别。
此外,随着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公司控制权市场不断发展,公司被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增加,外部监督机制得以健全,这在客观上要求公司不断完善治理水平,避免被敌意收购。而且,股权全流通为建立经理层激励机制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实施股权激励,使经理层与股东利益更加一致,进一步巩固治理基础。
但是,我们在看到股改的成绩时,也要看到全流通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也对上市公司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一些老问题,如关联交易问题、独立性问题、选择性信息披露问题、大股东行为不规范等等,会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都给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因此,我们也看到,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针对上市公司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监管层加大了监管力度,不仅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还加强了检查和惩罚措施。经过近半年多的时间,上市公司完成了公司治理自查、公众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治理专项活动。在这次整改中,证监会主要就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高管,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公司内控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加强上市公司外部约束,引导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加大违规惩戒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促使公司规范运作。这被业界看作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目标策略。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切实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也才能有效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合法权益,提升资本市场整体的投资价值。